2016年5月14日B
大家要慢慢用功,修行不难的。
从未修行过的人反而容易些,而修行过的人大部分都会紧盯,一旦粘着于紧盯,就需要花些时间了。这属于往昔的旧业。什么旧业呢?没有先好好学习,结果修成了紧盯。粘着于紧盯,好过粘着于不善的事物,粘着于紧盯可以升至善道,但无法抵达涅槃。
若想抵达纯净无染与解脱自在,就必须具备智慧。需要彻见圣谛:了知“苦谛”。什么是苦?名色(身心)是苦。对苦谛的职责是什么?是如其本来地知道。若彻知苦谛,就能断“集谛”(苦因),即根除欲望,欲望便不再生起。
世人也有消灭欲望的方法——想要什么,就得到它,欲望就会消失。但接着又会想要别的。也有些人或宗教使用的方法是——想得什么,就故意不要,排斥一切。
佛陀教导的是透过“知苦”来消灭欲望。如果我们彻底知苦——知道名色(身心)即苦,欲望就不会再生起。
普通人只能做到暂时消除欲望,有时通过迎合,有时透过打压。比如,耆那教的做法是与欲望对抗——想吃则不吃,想睡则不睡。或通过折磨身体来对抗并且消除欲望。
面对欲望,一类做法是迎合,想要什么就去获得。欲望消失了,心就不再躁动。另一类做法是对抗欲望,不断对抗,永无止息。
佛陀教导我们根除欲望的方法是“知苦”,只需要一次,就能彻底除根欲望。何时清楚地知苦,何时就可以断除“集谛”(苦因)。这样自动铲除欲望,一次根除,一劳永逸。
一旦知道了实相——
此身是苦,此心是苦,纯纯粹粹的苦。
除了苦,没有什么生起;
除了苦,没有什么停留;
除了苦,没有什么灭去。
这样照见才能称之为“知苦”。
知道实相以后,欲望将不再生起。
之所以有欲望,是因为幼稚不懂事。想要得到什么,本质是为了想让身心快乐,想让身心离苦。待到知道实相——身心即是苦本身,就会明白想让身心快乐的欲望是幼稚无知的;想让身心不苦的欲望是不明事理。一旦智慧圆满,欲望就再不会生起。当欲望不再生起,心的苦就止息了。
佛陀的方法并不是迎合烦恼习气或迎合欲望,也不是经由折磨自己来对抗欲望——想吃不吃,想睡不睡,想舒服就去睡钉子床或坐在刺上等等。
佛陀开示说:那不是出路,它们是两个极端。其一是迎合烦恼习气,称之为“纵欲行”;另一个是使自己受苦,称之为“修苦行”。佛陀说:普通人会迷失到“纵欲行”之中,不曾学法与修行的所有众生,终其一生只是忙着透过眼耳鼻舌身意来迎合烦恼;而修行人则会步入“修苦行”的极端,打压自己,无论如何都会或多或少的打压,打压身心,让身受苦、让心受苦。
中道即是照见实相:如身本来面目的照见身,如心本来面目的照见心。不进去干预它们,也没有必须这样或禁止那样。“禁止”和“必须”属于“修苦行”一族,一味的迎合烦恼习气,属于“纵欲行”一族。
知苦——知道身心的实相之后,欲望将不再生起。当欲望止息了,心就会接触涅槃。涅槃是欲望或“想要”得以止息的状态。涅槃本已存在,并非是新生事物,也不用到哪儿去寻找涅槃。心何时摆脱了欲望,涅槃就在现前。涅槃不在寺庙,不在印度,不在此处或它方,涅槃就在现前。有欲望的心是看不见涅槃的。仅此而已。因此,何时知苦,何时就断除苦因(集谛),何时断绝苦因,何时就彻见“灭”——涅槃,圣道就在那时生起。
这就是佛陀的教导——四圣谛。
何时尚未彻见四圣谛,表示智慧尚且不足。何时智慧具足,则会始终彻见圣谛。彻见之后,就再无心苦。唯一只剩身苦。
普通人身苦时,心也会苦。修行者却可以达至只剩身苦而无心苦。慢慢去用功,不难的。觉知自己,然后如身本来面目的观身,如心本来面目的观心,最后就会照见实相:名色(身心)即是苦。
简单吗?极其简单。比想象得还简单。难是因为想得太多,才会难之又难,全是“必须这样与禁止那样”,最后跌入“修苦行”的极端。打压身心,令自己受苦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