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是为了开发智慧!

2013年7月21日

一旦心醒了,接下来的工作并不是到此结束!

醒来就够了——是许多人的误解。他们以为只要保持一直觉知自己,然后始终呵护让心处在这种状态,就能获得内在永恒的宁静。这样其实不是在开发智慧。如果没有开发智慧,贪嗔痴的烦恼是不会死的,那只是得到禅定(三摩地)而已。

某些人有了定(三摩地),却未开发智慧以配合;某些人有了定(三摩地),同时也开发智慧以配合。佛教的阿毗达摩讲到几种善心:也许在安住,也许在觉知身心,也许有配合智慧,也许没有配合智慧。上述一切都是善心吗?是的,但其中有些善心是没有智慧的。

以前大部分修行人只是觉知自己,心产生喜乐与自在就满足了。因为修行之前的心很散乱,毫无快乐可言。一旦心跟自己安住,快乐涌现了,便感到满足。只是仅仅满足于此,就太可惜了,失去了继续往前的机会。

心一旦能够觉知,一定要了解:觉知是为了开发智慧,不要扔掉开发智慧的职责。开发智慧是指学习与了解名和色(身与心)的实相,而觉知自己只是为了感知到名与色(身和心)的存在。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并不代表洞悉了它们的实相——这被称为没有智慧!只要没有洞悉到实相,心就会紧抓,无法放下。

一旦维持心来到光明清澈、广大空无的境界,整月整年保持这种状态乃至持续多年,死后就可以升到梵天界,存活很多劫。有些梵天的天神能够存活八万四千劫(宇宙生灭了八万四千次,寿命如此之长),同时,心依然是光明、空无、如如不动的!

然而佛陀说,这样的心一旦起变化,大部分会掉入四恶道。为什么呢?因为太长时间黏着在宁静里,一旦变化了,嗔心(不满意)便会立即升起。就像黏着于禅定的人一旦出定,情绪便会非常糟。类似的,那些存在很久的梵天神,只要有一点变化,心就觉得很糟,嗔心立即升起,直接下到地狱。所以不要仅仅觉知身与心,因为觉知身与心只是开发智慧的起点。

智慧有三种:第一种源自读和听,被称作闻慧。听或读的智慧不是自己的,只是记忆。博闻强记许多佛教经论并非真智,而是别人的智慧,我们仅仅得到记忆而已。就像鹦鹉学舌,听久了也能学着说,却不知其义,这就是听与读的智慧。

第二种智慧是透过思维与思考而来——思慧。思考有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没有保障。所以佛陀说:“别因为符合逻辑就信以为真!”(《卡拉玛经》)

最好的智慧称为修慧,也就是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紧随着去知道身和知道心的实相,直到彻底洞悉身与心的实相。

“紧随着知道”与“随念”这个词是一致的。听说过吗?

“身随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持续地、紧随着的去知道身。

“受随念”,是指持续地紧随着知道感受,也就是持续地紧随着去知道苦与乐。

“心随念”是持续地紧随着去知道心的造作和演绎——有好的,也包括坏的。

“法随念”,则是紧随着去知道各种变化,了解一切状况的前因后果,既包括名法,也包括色法。这些都是必须去看见与知道的,必须紧随着去知道。

“紧随着知道”意味着——是怎样的,就知道那样。然而,知道名法与知道色法的方法是不同的!

知道色,是指知道当下这一刻,比如身体一移动,就知道;但是如果观心,则要让心先工作,然后才去知道。比如,先让心跑掉,随后才去知道心的跑掉。假如能知的心(观者)提前被确立起来,心便会停滞而不流动。一旦长时间保持不动,便会形成邪见——认为心是永恒的、喜乐的,认为心(它)一直在觉知,一直有喜乐在持续涌现;或是认为心是如如不动、恒常无改的。于是,禅修者就觉得自己很厉害!

这样持续的训练下去,禅修者能够将心控制成“我”或“我的”。如此一来,本该是体证无常、苦和无我,结果却体证成了“我”,这一切全是由于缺乏智慧而导致的。

开发智慧是指——放任身体去自行工作,然后,觉性紧随着去知道;放任心去自行工作,然后,觉性紧随着去知道它们。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