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4日A
大部分的人在修行的时候,都会干扰心与造作心。原本是应该“及时知道心的造作”,结果却变成“千方百计地去造作心”。
心若不好,就竭力使其变好;心不快乐,便尽力让其快乐;心不宁静,也努力令其宁静。以为好得久一点,快乐久一点,宁静久一点,应该是不错的。这就是在追求变化的事物,因为快乐、宁静,以及好,并不是恒常的。
我们追求变化的事物,得到之后很快就会失去,无法保有它们。恒常不变的是——实相、真理、圣谛。它们需要以智慧来领悟,而非以禅定来领悟。而若想令智慧生起,又需要依赖于某类禅定。
禅定分为几种,有正定与邪定之分。邪定是不含觉性的,打坐之后迷迷糊糊忘了自己,看到鬼、神,看到地狱和天堂,还有人吹嘘看见了涅槃,看见过去与未来,却连当下的名色都没看见。缺乏觉性的禅坐是没有意义的,即便坐一辈子也不会有结果。
正确的禅定是伴随觉性的,分为两种:其一称为“止禅”,即心聚焦于单一所缘。比如与佛号在一起,心不跑到别处;与呼吸在一起,心不往别处跑。伴有快乐、宁静、轻松、法喜的生起,这样的禅定可以用于休息。
修习这种禅定的原则极其简单:以快乐的心,去持续觉知让心有快乐的所缘。
心散乱是因为它缺乏快乐。它跑去看色,希望获得快乐,跑去听声音,希望获得快乐,跑去闻气味、尝味道、感受身体的触感、去想好玩的,都是希望得到快乐。可是快乐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只能不断地寻找下去。
去看电影,看完又去听音乐,听完又去找食物,吃完后再与朋友聊天……不断想要得到快乐,最后却是一场空。回到家以后,无精打采,郁郁寡欢,不停寻找快乐,找到最后精疲力竭,还是和从前一样苦闷,就又跑去喝酒。
心不停地寻找快乐,却不会找也从未找到过。依赖于色、声、香、味、触,以及所思所想,这些全都是无常的、多变的、无法掌控的。到底看到的色是好还是不好,听到的声音是好还是不好,我们全都无法选择。如果将生命的快乐建立在这些事物之上,连门都没有。
倘若真的聪明就会明白:心散乱而无禅定是因为心缺乏快乐,可以找一个让心有快乐的所缘作为诱饵。心就像是顽童,喜欢出去玩耍,如果用铁链把小孩拴在家里,硬是不让小孩出去,他会苦闷。如果在家里放上小孩喜欢的东西——喜欢读书,就在家里放上书,喜欢吃点心,就放上点心。在家里放上他喜爱的东西,他就不再跑出去。
这个心好比是顽童,对所缘充满了饥渴,希望得到这个或那个,却依然找不到快乐,于是不停地四处寻觅。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就会寻找让心感到快乐的所缘,作为临时的家。
需要观察自己在觉知何种所缘之后会有快乐?如果念诵“佛陀”感到快乐,就念诵“佛陀”;有些人用别的也行,比如呼吸——呼气,有快乐;吸气,有快乐,这样也行。而如果是——呼气,苦闷;吸气,苦闷,那就别选择观呼吸,不会宁静的,心一旦没有快乐,就会想逃去别处。有些人观腹部升降后有快乐,有些人经行之后有快乐,要审视自己与什么所缘在一起才有快乐,就选择那一类所缘,一定要懂得选择。
那些会导致破戒与破法的所缘,别碰。比如喝酒以后有快乐,骂人以后有快乐,打牌以后有快乐,钓鱼以后有快乐……诸如此类的所缘是破戒与破法的,会有不善的果报紧随而至,心无法真正宁静。比如有些人偷盗他人财物会有快乐,这样心并不宁静,而会非常散乱。
但是对于懂得布施的人,当想到自己曾以合适的方式帮助过别人,心就会快乐与宁静。或者如果很好地持戒,每次想到持戒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仅仅想到自己很好地持戒,心就快乐起来。
若有时心非常散乱,做什么都无法宁静,烦恼习气显现得格外强烈,就可以思维:生命是不确定的——为什么要爱别人呢?我们不久便会死去,为什么要恨他人呢?不久我们就会死去。这是“死随念”。有人思维死亡以后,心会快乐和宁静,也有人思维死亡以后,心会感到苦闷。如果苦闷,就别继续,一定要观察自己。
每个人一定要懂得自己选择——自己与哪种所缘在一起会有快乐,就选择那种所缘。比如,隆波从孩提时代起就修习出入息念。小时候去顶礼隆波李尊者,尊者会把小孩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教导:吸气念“佛”、呼气念“陀”,然后数“一”……教完之后让回去用功,隆波答“好的!”,并不是口头应付,是真的每天用功。
坐着观呼吸之后,心就有快乐,为什么?小时候坐着观呼吸并没有期待要得到什么,隆波李尊者教导观呼吸,隆波就观呼吸,因为没有任何期待,心很快就宁静下来,宁静之后有快乐,于是爱不释手。之后就精进地观呼吸,每天用功不懈,从不放弃,因为心有快乐。
我们一定要观察自己,而非参考别人。如果别人观呼吸后有快乐,而我们没有,那我们就别选择观呼吸。要选择不违背戒与法,同时让心有快乐的所缘,觉知所缘时,心必须要有快乐。
比如隆波观呼吸之后,心就有快乐。假设观呼吸以后并无快乐,却有想要宁静的贪心。像这样呼气、吸气(隆波演示急促地呼吸),心是不会宁静的,因为没有快乐。所以隆波常说:在开始时,先甜甜地笑一笑。让心先放松,别想得太多——以为修行很难,非得这样或那样,那是自寻烦恼。想得太多就会心烦意乱。
修行真的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就是轻轻松松、平平常常地觉知自己。修行原本应该轻松自然地觉知自己,结果绝大部分却变成了自我打压,只剩苦闷。若以苦闷之心去觉知快乐的所缘,不会获得宁静。
修行是一门艺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选择所缘。第二,懂得以正确的、好的、舒服的心,去轻轻松松地觉知所缘,有的只是快乐和舒坦——以有快乐的心,觉知让心产生快乐的所缘。快乐与快乐相逢,心即刻就会宁静下来。为什么?因为快乐是生起禅定的近因。经典教导道:快乐是生起禅定的近因。而绝大部分人是蛮干式的修行,结果只有苦闷,根本无法入定。因为练习错了,没有事先学习好或者学偏了。
好!甜甜地笑一笑!心情舒坦,要用平常心,要这样来一下(隆波演示深呼吸)。
对!就用当下这样的心!看着身体在呼吸,别期待获得宁静,玩儿一样地觉知,轻轻松松地,立即就宁静了。一眨眼功夫,就会宁静下来。快乐与快乐相逢,禅定便会生起。
这属于第一类禅定,让心获得休息。如果能够做到,那么在工作累的时候——在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面前不知所措时,就可以修自己的禅定,睁眼或闭眼并非重点。
隆波还是居士的时候,工作强度非常高,当时是在国务院,工作很繁重,各类资讯庞杂,棘手的问题层出不穷,压力山大。比如,坐等着开会的时候,就自己修行,眼睛是睁开的,其他人并不知道。
无需摆出禅坐的姿势,别以修行来炫耀,否则在未来,他人会对我们要求过高。如果一本正经的禅坐给别人看,未来的某天我们若是生气了,就会遭到指责:“这是怎么修行的?竟然还会生气?”或“怎么修行的?怎么还贪?”即使隆波这样修行也还是被朋友嘲讽:“你怎么修行的,还娶老婆?”隆波会反驳:“我还没修到那个阶段呐”。因此,无需让别人知道我们在修行。
我们自己修行,无需炫耀,轻松而安全。白天上班吃完午饭后,隆波会去经行,就是走去附近寺庙礼佛然后返回。别人问:“去哪里了?”答:“礼佛。”如果只是去礼佛,别人不会说什么,如果看见我们修行,群魔就会出来围攻。因此一定要聪明才能够从魔群里脱险,否则别人会对我们要求过高,那样太累了。
只需要轻轻松松地修行,每天不断地用功。此类禅定用于休息。压力很大时,让心集中下来,即刻就舒坦了。有时候工作赶时间,休息不够就非常累,如果让心集中起来又会增多几小时的精力,就像是中间打了个盹儿。这需要慢慢练习。
或者到了无计可施时——比如去看医生,有谁去整过牙齿?整治牙齿时会发出可怕的声音,对吗?就像在挖掘马路,叮叮哐哐,非常可怕且十分疼,怎么办?有些医生性子急,刚注射完麻药,还没起效,阿姜宋猜尊者碰到过,一注射完麻药就拔牙,尊者大叫:“噢!噢!”,牙齿拨掉后,医生安慰说:“很快就会麻,疼痛很快就会消失。”遭遇如此惊悚的经历。
或者即将要翻车了,若有禅定,心会瞬间集中下来,如果必须死,也会死得不错,若是还有活着的福报,就能逃过一劫。如果是真的死掉,也会去到善道。
禅定可以有非常多的用途。或者修习禅定之后发愿祷告——看见他人受苦受难,悲悯众生,透过发愿祈祷,也能产生神通。比如,曾是杀人狂的鸯掘利摩罗,证悟阿罗汉以后,他看到一位妇女遭遇难产。尊者发愿祈祷说:“自从我出家以来,未曾伤害过其他众生。愿这样的真言能护佑你平安生下孩子。”若有真言,加之心有禅定,就会收获神通。因此,禅定的用途非常多。
这是小孩玩具式的禅定,称为“让心宁静的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