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钵舍那的修行方法(下)

2017年6月3日

一旦通过训练拥有了自动自发的觉性,也得到了作为知者、观者的正确禅定,这就为修习毗钵舍那准备好了两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修习毗钵舍那的核心原则是:
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照见实相
刚才已经讲了觉性,觉性的职责是觉知身与觉知心。照见实相的意思是:身体是如何的,就那样去知道它;心是如何的,就那样去知道它。

观名法或观各种感觉,有三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观照之前,别提前去守候;
第二个原则是:观的过程之中,别跳进去观,别紧盯;
第三个原则是:觉知到所缘之后,不去干扰、不去对治,也就是就只是去觉知,如其本来面目地去觉知。

它是怎样的都可以,好可以,坏也可以,可以厌倦、可以讨厌、可以生气、可以有贪欲,但是禁止破戒。一个修行人无须打压自己的感觉,只是要通过戒来规范自己的身与口。

从现在开始,别打压心里的任何感觉。并不必须一直要造作好的、善的,什么状态都行。当放任各种各样的感觉真实而自然地呈现时,我们会学到一个事实:各种境界与状态都呈现三法印。所有的感觉,无论好坏、善或不善、苦乐、光明或黑暗,全都在教导我们三法印。三法印是什么?大家已经看了非常多的DVD了,三法印是什么?“无常”是什么?生了就灭,有了之后没了,没有之后又有了,变来变去,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苦”是什么?是失恋吗?苦的法印不是指痛苦,痛苦只是苦受。此处的苦是指被逼迫着变化,无法保持长久。“无我”是什么意思?它自行在工作,无法指挥也无法掌控。

当放任那些境界与状态真实而自然地呈现时,我们就会学习到这些。比如,生气临时生起之后就会灭去,伤心临时生起之后就会灭去,或是从无法掌控的角度去看。每个人都试试,让心做出最痛苦的状态。怎么一点也不痛苦呢?让自己非常自卑,做得到吗?心是不会听从我们的指令的。我们就是需要看到这样的状况:所有的境界并非真的可以被掌控。有时候不想生气,可还是生气;看到朋友取得好成绩,应该真心随喜却怎么也随喜不起来,有的只是嫉妒。这就是事实:心无法被掌控,它是随顺因缘的。修行人就应该让这些感觉、境界与状态真实而自然地呈现,然后透过它们学到三法印。

通过观心去照见苦法印是比较难的。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会知道:心被逼迫着变化的苦法印,自己并没有看到,或是生气被逼迫着变化,也没有看到。有的只是什么?一旦有觉性,烦恼习气就会灭去。因此,在观名法时,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无常与无我——生了就灭、无法掌控,苦的法印是看不了的,也是很难看到的。

如果不擅长观心,就观身。观身最明显的是苦法印与无我法印。苦法印,也就是是被逼迫着变化,这个很容易看到。比如,我们坐着的时候,一会儿左边歪一下,一会儿右边扭一下,一会儿挠一挠这里,一会儿抓一抓那里,不停地在变。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要动?因为酸,因为被苦受逼迫着一定要换姿势。好,试着不换姿势!已经开始有一点紧了,对吗?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变化。吸气,吸到极点时,就会被苦逼迫着一定要呼气。试着只是吸气,看看会发生什么?吸到最后就开始苦了,要通过呼气来缓解。呼气很舒服,可是呼到最后又开始苦了,必须再次吸气。我们之所以一直不停地变换姿势,是为了逃避苦。如果某日身体被苦逼迫到已经无法换姿势了,就会被苦逼迫着死亡,对吗?试着让血液不循环看看。苦一直在逼迫我们不停地变换姿势。一般人也是这样在换姿势,但他不知道,因为他没有觉性,也从未听说过身体一直被苦逼迫着在变化。

听到这些,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很正常、很平常、本来就存在的事实啊!可是,在佛陀悟道成佛之前,这样的法也存在,但没有任何人知道。因为事实本就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变换姿势,是为了解除痛苦,所以佛陀才会开示道:变换姿势所执行的职责是蒙蔽痛苦。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发展觉性以后就会照见事实:身体一直在被苦逼迫着不停地变换姿势。

观身的三法印还有一个更容易的角度,那就是无我法印。大家给自己的身体下个指令,禁止它饥饿,可以做到吗?命令它不可以饿、不可以冷、不可以热。命令身体每天清早去排大便都做不到,对吧?有时候便秘,为了排便,几乎苦到死。这就是事实:你无法对身体下任何指令。

为什么身体的无常法印很难看到?因为如果身体在坐着,要想看到它的生灭是很难的。在看三法印的时候,擅长哪个角度,就从那个角度去看。每个人擅长的角度是不同的,有人擅长去看无常法印,有人擅长看无我法印。也许有人擅长看苦法印,但是老师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只需要去看自己擅长的一个就够了。祖师大德们曾经有一个比喻:三法印就好比三块石头,这三块石头上架了一口锅,明白了三法印中的任何一个法印,就像是把锅下面的三块石头中的任何一块抽掉,抽掉任何一块石头,锅都会坍塌下来。要让锅坍塌下来,并不必须把三块石头一起拿掉。

每个人的根器和秉性不一样,因此老师在这里讲的是什么都行,哪种方式都可以。观身可以,观心也行,观感受也可以,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根器和秉性;观无常可以,观苦可以,观无我也可以,这也取决于每个人的根器和秉性。学习修行的时候,如果是几十人或几百人一起学习,就要这样学习:去学习原则,然后再自己去体会。有这么多人,如果要指导每个人具体应该观心还是应该观无常法印,一个老师是完成不了的。

隆波帕默尊者的开示与教导是以修行的核心原则作为关键和重点的。听完尊者的开示,弟子们就根据自己的根器与特点分头去用功,擅长观身就观身,擅长观受就观受,擅长观心就观心。

观身与观心之间有一点区别。观心的时候,是放任各种感觉生起之后才去观,观身观的则是当下。为什么呢?因为身体的生灭速度比较慢。因此,观身体动是直观当下,或者观身体坐着,当下这一刻我们就是在坐着,就去观这一刻身体坐着。观心的当下与观身的当下是有一丁点区别的。心生灭的速度非常快,要让它生起之后才去感觉,而身体的生灭速度比较慢,可以直接观当下。当下身体呼气,当下身体吸气,当下身体行、住、坐、卧,去觉知当下这一刻;当下身体动,当下身体停,去觉知当下这一刻。

中立的心
有觉性,去照见实相,也就是照见三法印,如果心没有安住,就无法照见三法印。要想开发智慧,一定要先具备觉性以及安住的心。有觉性,觉知身、觉知心,照见它们的实相,这个已经讲过了,安住的心也已经讲过了。还剩下最后一个词,也就是“中立的心”。

在观身、观心的起步阶段,心是没有保持中立的。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一旦善法生起,心就有快乐,就会喜欢;一旦不善法生起,心就会不喜欢。觉知到境界与状态之后,心有满意或不满意,要有觉性及时去知道。当有觉性及时地知道满意与不满意,满意与不满意就会灭去,一旦满意与不满意灭去,心就会保持中立一刹那,然后很快看到别的境界与状态,心又会再次满意或不满意。这时就要把焦点更多地放在心看到境界之后生起的满意与不满意上,要有觉性地觉知到它们。

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切都呈现三法印,一切都生了就灭,一切都不受我们掌控,然后心才会慢慢聪明起来,就会越来越多地保持中立。快乐生起时,心能够保持中立;痛苦生起时,心也能保持中立;善法生起时,心能够保持中立;不善法生起时,心依然能保持中立。为什么心能够保持中立?因为看到的事实与实相足够多了,看到一切都生了就灭,无法掌控,不会随顺我们的心意。

因此,中立有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因为觉性而保持中立。当心满意的时候及时知道,满意就会灭去;当心不满意的时候及时知道,不满意就会灭去。这样的中立称为“因觉性而保持中立”。接下来,随着修行的深入,心变得越来越聪明,它会自动因为智慧而保持中立,因此,这种中立的状态是无法刻意制造出来的,以觉性保持中立的状态也无法制造出来。

如果无法记住满意与不满意的境界与状态,心生起了满意与不满意时,就根本不会知道。因此,对于修行人来说,第一项职责就是要去及时知道呈现的境界与状态,第二项职责是要及时知道心觉知到境界与状态之后背后的小动作,也就是满意或不满意。心满意或不满意,要及时地知道;心喜欢或不喜欢,要及时地知道。如果没有及时知道,一旦生起好的境界,心就会偷偷去呵护那个境界,持久地呵护它;一旦生起的境界与状态是心不喜欢的,如果没有及时知道心不喜欢,心就会偷偷地想在最快的时间内消灭它,也就是进去干扰那些境界。那些心喜欢的境界与状态本来是生了就灭的,可是我们却偷偷地想让它天长地久;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境界与状态本来也是要随顺因缘灭去的,我们却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去强行消灭它。干扰身心的实相就无法看到实相。要想真实地了解某一事物,就一定要放任那个对象自然、真实地呈现它的本来面目。如果干扰它,禁止它这样或想要它那样,就无法看到实相。

随着修行的深入,修行人就会有次第地变得聪明起来,心就会越来越多地对各种境界与状态保持中立。到最后,一个凡夫所能抵达的最高智慧,在经典里称为“行舍智”,也就是心能够对所有的造作保持中立。痛苦生起,心能够保持中立,没什么感觉;厌倦生起,心也能保持中立;快乐生起,心依然中立;心光明起来,心也保持中立;心漆黑一片,心依然保持中立;心非常细腻,心保持中立;心粗糙起来,心依然保持中立。这是因为智慧而保持的中立。

因智慧而保持的中立是临时生起的,有人只生起一天,有人也许生起七天,有人也许生起好几天。如果因缘福报俱足,持戒足够,开发智慧到足够程度,当道与果的因缘俱足时,那一刻就会生起道与果;如果福报波罗密不俱足,行舍智就会退失,心又会无法保持中立,那就继续去用功,直到心再次来到行舍智。

道与果自行生起
我们无法让道与果生起,它们是自行生起的。我们来学习戒学、心学与慧学,而后开始用功,当一切成熟时,道与果会自行生起。祖师大德们开示道:道与果非常简单。为什么?因为你做不了,它是自己做的,它是自行生起的。我们能做什么?发展觉性、持戒、修习禅定、开发智慧,时间到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简单吗?

昨天听明白了,今天也听明白了,如果真去实践,不久就会证悟道与果。不难的!如果真的难,就没人能够证得了,但它同样也难,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法与世间的潮流是背道而弛的。世间教导我们一定要拥有越来越多的东西,然而法却引导我们逐渐放下,这样的法与我们在生死轮回中累积的习惯完全背道而弛。佛陀教导我们要少欲要知足,但是世间教导我们一定要拥有很多。

为了有一天能够悟道成佛,引领众生彻底从苦海里跳脱出来,佛陀用了非常长的时间累积波罗密,可是在他悟道成佛之后,有一个片刻他觉得很沮丧,觉得这个法太难了,不想教了。祖师大德们也开示说:非常多的圣者真正走到终点时,也生起这种感觉,觉得太难了、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呢。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并不是只有自己才是最棒的。要想真的来到这一点,每个人的路都是坎坎坷坷、千辛万苦的。佛陀想:既然自己能通过,别人应该也能通过。他依靠的修行原则就是老师所教导的,也是在座各位所学的,毫无秘密可言。

没有谁一出生就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因此,大家要去用功,不难的。在隆波帕默尊者见法的弟子中,有家庭主妇,有医生,有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有男众,也有女众,而且有各个年龄段的人。如果法真的很难,那些人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

对于那些从没听过的人而言,法是非常难的。如果已经听闻了正确的法、敞开的法、直截了当的法,真正去实修的时候是不难的。一个修行人只需要做到两点:第一,一定要修对;第二,修的量一定要足够。我们只有这两项职责而已。

在这条路上,我们不可能一直是正确的,而是一会儿对、一会儿错,但是绝大部分时候是错。错了之后,我们就从错误中学习,对的部分便会越来越多。因此,大家一定要牢记一项原则:千万别努力去做对,而是去学习那些错误的。比如,紧盯与呵护是错的,要及时地知道。努力呵护好的状态,要及时地知道;心对各种境界与状态没有保持中立,要及时地知道——就是这样不断去及时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

佛陀悟道成佛以后初次讲法,并未一开始便开示怎么做才对,而是开示对修行者而言不值得去犯的两个错误。打压、改造、呵护,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是放任心随顺烦恼习气,一直迷失于眼、耳、鼻、舌、身、心,无法觉知自己。只要没犯这两个错误就对了。在佛陀的初次讲法里,他并未说如果想做对一定就要这么做之类的话,为什么?因为做不到。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当中去学习,我们所拥有的就是我们正在做错的。从错误之中慢慢学习,就会越来越正确。

以上所讲的原则,可以从起点一直用到终点。初果圣者是用这个原则,二果圣者还是用这个原则。这个原则是基础,而且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都可以运用,在实修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它的领悟会慢慢自行增长。

老师为大家分享的法看似简单,但是若要消化与吸收,也是需要花时间的。比如,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但是真的动手修行时,我们就会这个错也犯、那个错也犯。为什么?因为真正修行的是心,而不是头脑,记住核心原则的只是头脑。因此,即便大家可以滔滔不绝、一字不漏地将核心原则讲出来,真正的明眼人还是一看就知道谁对核心原则掌握得很牢固,谁根本还没沾到边。

这里曾经去泰国参加过禅修的老学员也应该不少,可是很难说究竟谁是旧生、谁是新生。会不会修行并不取决于谁先开始,因此,即便是今天才开始修行的新人,也不要灰心与沮丧,法是不难的。那些已经学过很多、听过很多的人,也别自我炫耀,自以为很了不起,以为已经明白了、知道了、听过了,如果真的很棒,就应该已经证悟道与果了。因此,我们不可以疏忽大意。觉性、禅定、智慧全都是会退失的,全都是在生灭的,只有体证道与果以后,才有真正的靠山,才会获得真正的皈依处。

已经全部教完了。剩下今天下午与明天,还教什么呢?这么快结束教导,说明这里一部分人的心灵品质非常高。每次来这里教法,作为一个教法的老师都是无法提前备课的,因为根本备不了。真正弘传法时,法是刚好与听众的心灵水平相匹配的。通过背诵、通过提前准备的法,听起来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今天的讲法是第三回合,老师能够开示到行舍智,说明在座部分人的心灵品质已经来到了相当的程度,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去增加自己的资产。接下来透过吃饭来增加资产,吃饭是为了有体力修行,而不是吃完饭之后才修行。吃饭的时间就是修行时间,看到食物,心不喜欢,要知道心不喜欢。哪里有身与心,哪里就是修行之处,而不是只能在这个禅堂才能修行,在别的地方就修不了。

好了,去吧,去增加自己的资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