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身心就是道场(完整版)

2021年4月30日

看上去都是熟悉的面孔,已经有一年没有和大家见面了。目前,在泰国疫情还很严重,中国控制得很好,只是偶尔有零星的病例发生。泰国现在的病例还很多,每天感染人数接近2000例。

隆波已经很久没见到大家了,但大家看上去不错,非常亮堂。修行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关于我们自己。大部分人只关心外在的事物,对其他人、其它事感兴趣,对自己没什么兴趣,所以苦才在心中生起。

如果我们多去观察自己、觉知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时常觉知,让心和自己在一起。一旦身体动,我们觉知;心变化,我们觉知,这样就能时时刻刻看到发生的变化。比如,现在这样坐着,心跑来跑去、跑去想,要观察到心跑来跑去。一旦心和自己在一起了,接下来会看到蕴的分离。这个曾被错误认知为“真正的我”的现象,会逐渐分成不同的部分。

比如,身体分出来成为一部分,心是观者。比如,当下身体坐着,心是观者。如果心真的安住成为知者、观者,我们即刻就会看到身体是被觉知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反复观察,有时苦乐的感觉生起在身体……如果坐久了,身体会痛、会酸,我们看到酸痛的感觉也是被觉知的对象。或是不舒服的时候,不管哪个部位疼痛,我们看到“疼痛”是被觉知的对象,心是知者、观者。如果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作为观众就会看到“疼痛”不是“我”,不是身,也不是心。比如坐久了,身体酸痛,普通人会觉得“我”酸;但作为修行人,有觉性,心安住作为知者、观者,就会看到身体正坐着,“酸痛”渗透进身体,酸痛和身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并且是被心觉知的事物。

因此,心一旦作为“知者”,觉性捕捉到身体,就会看到身体不是“我”;心安住为“知者”,一旦苦乐的感受发生在身体上,就会看到苦乐的感受是被觉知的对象,不是“我”,“我”不存在。反复地观察、体会,看到快乐生起时,心就满意;苦生起时,心就不满意。心的运作变化,称为“行蕴”。心的运作变化也是被觉知的对象,不是“我”;持续地观察,就会看到身体不是“我”;苦乐的感受不是“我”;所有的思维、造作无论好坏,都不是“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观察,心最终会聪明起来,看到心本身也不是“我”:它时苦、时乐,时好、时坏,时贪、时嗔、时痴,不停地变化着。

心是苦是乐,我们无法命令;心是好是坏,我们也指挥不了。反复地观察就会发现——即便是心,也不是“我”。如果心不是“我”了,那再也没有什么是“我”,因为我们最执著的事物,其实就是我们的心。

反复观察,不断及时地看破,我们将从身是“我”、苦乐是“我”、好坏是“我”等等的错误认知中解脱出来。这些全是误解,误解得以消除——包括作为知者、观者的心也不是“我”。

阿姜给尊者寺院有很多果蝇,不断飞进眼睛。看到心了吗?跑来跑去。修行进步很大。坐在第一排的人精神面貌看起来非常不错!修行不错!要不断地觉知自己。

2021年4月30日

修行的起点是能够觉知自己。如果心是迷失的,有身忘记身,有苦乐生起会忽视;心是善或不善的,也会忽视。

事实上,修行并不难。当我们能够觉知自己,就慢慢体会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感受是被观察的对象,所有的善与不善是被观察的对象,心本身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心时而觉知,时而迷失,不停地变化着。一会儿觉知自己,一会儿去想;一会儿觉知自己,一会儿又迷失去看、迷失去听,一会儿又迷失去想,不断地觉知下去。常常觉知,最后就会看到心不是“我”。

修行至看到“心不是我”,就会明白法。仅仅看到身不是“我”容易,没有修行的人也能感觉到。比如,普通人活到一定岁数生病或要死了,就会看到身体是不受控制的。看到身体不是“我”是很容易的,真正让我们明白法的关键是心。什么时候看到心不是“我”,世间就再没有事物是“我”。因为心是生命的中心、世间的中心、整个宇宙的中心。把心作为核心,此外全是不断向外延伸的事物。身在外面,不是心;房屋、大厅也在外面,不是心;世间在外面,不是心。只要心不是“我”,其他事物就都不是“我”了。因此,修行尽量直驱要害——心。

以安住且觉知自己、不迷失也不走神的心去观察和体会心,(就会发现)大部分迷失都是迷失在念头里。一旦常常觉知,心去想的一瞬间,就能即刻捕捉到,心就会醒来变成“知者”、“觉醒者”。一旦心醒了,觉性捕捉到哪里,就看到那里没有“我”。如果有一天觉性反观“知者”、“观者”的心,就会看到心也不是“我”。一旦看到心不是“我”,就会彻见所有的一切:身、心、包括外部的一切物质现象或其他众生都不是“我”,“我存在的感觉”立即消失。

“我”不存在了,苦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我们之所以有苦,是因为有“我”。身体不舒服时,我们觉得“我”不舒服;失恋时,对方弃我而去,我们觉得“我”失恋了,“我”苦。这些都源自于心迷失在念头了。

2021年4月30日

如果心仅仅作为“知者”、“观者”,就会看到世间如梦,并且有次第地看到世间的“空”。“空”有好几种。中国有许多与“空”有关的法,尤其禅宗,比如慧能大师、黄檗禅师等讲到非常多的“空”,但是“空”有好几个层次。

“空”的第一个层次是因为禅定而空。比如,在散乱时,我们觉得“我”真的存在。一旦修习宁静,比如:吸气念“佛”,呼气念“陀”……心宁静下来,就会“空”。“空”于什么?“空”于中等的烦恼,“空”于五盖。因此,修习奢摩他或禅定能让心来到第一层空, “空”于五盖即“空”于爱的缠缚,“空”于嗔恚,“空”于掉举散乱,“空”于疑惑,“空”于昏沉。这些现象如果消失,就是摆脱了五盖。“空”于五种粗重的烦恼,这是基于禅定的力量而“空”。

还有更高层次的“空”,基于毗钵舍那而“空”。毗钵舍那即是洞见身心的实相。它如何“空”呢?我们看到……比如,不断地觉知自己,看到身体不是“我”,是无常、苦、无我的;苦乐的感觉是无常、苦、无我的;所有的好坏是无常、苦、无我的;心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心时好时坏,时苦时乐,无法操纵,无法掌控,始终变化。“始终在变化”称为“无常”;“无法操控”称为“无我”。

看到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心会契入宁静。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宁静,非禅定的宁静。禅定的宁静是因为心与单一所缘粘在一起,于是宁静了,没有五盖、散乱来捣乱。但是修习毗钵舍那,观察身心来开发智慧,就会看到身是无常、苦、无我的;苦乐的感觉是无常、苦、无我的;造作好坏如贪嗔痴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一旦看到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就看到一切都是平等的:苦与乐是平等的,平等体现在乐是无常、苦、无我的,苦也同样是无常、苦、无我的。

一旦如此照见,心就不再跌宕起伏。快乐的时候,心不会膨胀误以为“自己最好,老子最棒”;苦的时候也不萎靡不振、惨淡悲伤;心是中立的,不管发生什么,心都契入中立。中立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空”,因为毗钵舍那而空,因为开发智慧而空。

“空”有好几种——基于奢摩他而“空”,基于毗钵舍那而“空”,但是“空”的味道不同。源于奢摩他而“空”,心是宁静的,没有烦恼杂染的侵扰。在我们修习禅定时,心是宁静的;一旦出定,烦恼又会卷土重来。但是因开发智慧而“空”,心有时可以独立凸显,宁静、舒服,“空”很久,但不超过七天又再退失。

因此,“空”有多个层次。大家观身观心,不断地观照,最终会看到:身体不论苦乐,心不论苦乐、好坏,都不在掌控范围内,我们无法控制它们。于是,心逐渐中立,保持“中立”的心将会空,源于智慧而“空”;之后,将有更高的“空”——因圣道而空、因圣果而空、因涅槃而空。惠能大师、黄檗禅师论及的“空”是直论涅槃的“空”。但是,我们还没看到过,无论如何想不出来的,我们必须要有次第地去训练。

2021年4月30日

起初,心散乱时,我们修习宁静,心将“空”于五盖,“空”于导致散乱的烦恼杂染,心宁静、舒服、“空”,这是第一层“空”。我们开发智慧,看到身体的实相,无论身体是乐还是苦,心都保持中立而空,不动荡起伏。或是看到所有的感觉与念头运动变化——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不苦不乐。心依然有乐、苦、不苦不乐不断盘旋,我们看到“乐”是暂时的,“苦”是暂时的,“不苦不乐”也是暂时的。所以,无论苦还是乐,好还是坏,甚至贪嗔痴(也是暂时的)(比如)生气,没有谁可以不停地生气,“生气”也是暂时的;比如我们厌恶某人,每次想到此人就生气,就不满意;如果喜欢这个人,一旦想到喜爱的人,我们就觉得快乐,心满意足,想入非非,有贪欲生起。

因此,这些现象不论苦乐好坏,全都转瞬即逝,学会尽可能多地看见这样的实相,是谓修习毗钵舍那。最终,心对所有现象保持中立——快乐生起,心不膨胀;痛苦生起,心也不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出现好的状态,比如今天修行时,觉性频繁生起,心保持中立,不会洋洋得意而忘乎所以:今天觉性真好!明天一定还会这么好!不可能的,它们是无常的。因此,心“好”的时候,如果修行已臻娴熟,就会看到它仅仅是一种感觉,所有“好”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

当“不好”的感觉生起,我们看到“不好”的感觉也是临时存在,一会儿就过去了;一切始终“来了就走、来了就走”。一旦如此照见,接下来不论苦乐好坏在心中经过,心都波澜不惊、保持中立,自身就有快乐。即使身体正在生病,心也依然有快乐。

如果训练毗钵舍那达至纯熟,就算身体卧病在床,心却神清气爽、了无牵挂,不苦闷是因为看到“身体生病”是正常的。隆波在三、四年以前得了癌症,进行化疗,每天被针扎很多次,一会儿抽血,一会儿检查这里,一会儿检查那里,一会儿又做这里、那里的手术……一整天身体疼痛不断,但是隆波的心毫不动摇。看到身体疼痛,心仅仅是“知者”、“观者”,保持中立,没有丝毫动摇,亲身验证过了。做手术时,隆波静静地躺着,看着身体被医生切割,自己作为“旁观者”,身体时痛时不痛。医生会打麻药,有时药效减退或过了有效期,就会感觉疼痛,但心不会膨胀、收缩,它只是“观者”,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2021年4月30日

训练好了的心,尤其是通过修习毗钵舍那洞见身不是我、苦乐不是我、善恶好坏也不是“我”,心仅仅是“自然的感知”,不是“我”……不论发生什么,心都如如不动,中立与宁静。

有时医生给隆波做完手术,问:“做手术时,隆波您睡着了吗?”回答:“没睡着”。“那为什么您一动不动、不叫喊、呻吟呢?”隆波反问说:“难道要让隆波鬼哭狼嚎吗?”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哭喊啊?隆波就只是看着身体不舒服,身体正在接受医生治疗。

修行真的可以帮到我们。如果我们做到这点最好了——修习毗钵舍那,看到身不是“我”。医生不是对“我”做手术,是对“脓疮”做手术。假设我们患有脓疮,医生对脓疮做手术,而没有对“我”做手术,因此我们不必痛苦。痛感不时生起,也只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它也不是“我”,不是“我”痛,“我”仅是观者,会这样感觉。因此,当疼痛真的发生时,看到它不是“我”,身不是“我”,疼痛不是“我”,心如此宁静与惬意。

隆波在医院住了几个月。第一回,有四个多月没离开过病房。最多就是从一个房间被推到另一个房间,去做各种检查和手术,不断地查验全身。除此之外,没出过病房门,一直待在屋里。医护人员问隆波:“隆波生病这么严重,在医院又待了这么久,寂寞吗?无聊或厌烦吗?”隆波回答:“厌烦属于嗔。待在哪里就在那里有快乐,隆波不会厌烦的,无论天涯海角都可以过得快快乐乐。”以上这些可以通过修行而获得,而非经由祈祷求得。

比如我们焚香拜神,祈求各路神明不要让我们苦,不可能的。生命与苦如影随形,因此,我们不用对着神明祷告祈求说请帮助这个、护佑那个,我们是透过认清自我的方式来自助。

2021年4月30日

如果有人还不会修习毗钵舍那,隆波就教导他先修奢摩他。修习毗钵舍那是指观身、观心,看到身心工作,心是观者,说明我们在修习毗钵舍那。

假如还不会分离蕴,没有“知者”,什么都没有,发生意外出现疼痛了怎么办?修不了毗钵舍那就修奢摩他。比如去看牙医。看过牙医吗?找医生看牙齿、清洗牙垢,在整治时真是胆战心惊,医生在我们嘴部作业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有时非常疼痛。如果我们修习奢摩他,用禅定把心导引在大脚趾,离嘴巴远一点。疼痛发生在嘴,我们把心转移到大脚趾,一旦心安安静静待在那里,就会忘记嘴巴。不管医生做什么,我们都不会受惊。好长时间惶恐生起一次,疼痛才生起一次。我们来个移心大法——转换注意力,这属于奢摩他、禅定的范畴。禅定就是让心聚焦、浸泡在某一所缘。比如,转换注意力来到大脚趾,或者脚痛就转换注意力来到鼻子,换地方就不痛了。即使痛,也只是一丁点,不会特别痛。

有必要,就可以这样应用,但最好是训练毗钵舍那。如果修习毗钵舍那,就算禅定退失,心依然不动摇。但如果使用奢摩他,盯着大脚趾,聚焦、聚焦……没有力气时,心会回到疼痛的牙齿,牙医正在整治牙齿,那就无法自助,又痛了起来。不过如果禅定很好,就不怎么痛;如果禅定退失,疼痛就会生起。但毗钵舍那不是那番情形,如果是毗钵舍那,疼痛时看到身体疼痛,不是“我”疼痛,完全是天差地别。身痛,不是“我”痛,心不动摇,反而舒服自在。

以后万一真的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临死时,看到身体要死了,不是“我”死,而是身体将死,心不动摇,安住凸显。如果还未摆脱烦恼,再次出生就会投生善道——生而为人,会是很好的人,或是生为天神、梵天等。但如果心沉浸在苦里,比如身体要死了,伤心就会投生恶道——生而为鬼、阿修罗、地狱众生;或是死的时候,心走神,就会投生为畜生。

把心训练好,让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临终时也许能证悟道果、涅槃。有好几例就是生前还忙于世间琐事,临终证悟的阿罗汉。佛陀在世时,好几位居士是临终体证阿罗汉的。身强力壮时没有证悟,因为还沉迷在世间。但在临终时,训练过的觉性、智慧,训练得很好的毗钵舍那就能帮上忙。看到身体要死了,心是“观者”,最终心放下身,不再执著:“死就死,不是‘我’死,心不是‘我’,身也不是‘我’”。如此彻见,心不再执取、牵挂,离苦而解脱,契入涅槃。

2021年4月30日

佛陀时代有几位是这样证悟的。大家不用等到那时候,他们之所以能在临终证悟,因为他们在活着身体强健时,就像大家一样在训练了。训练觉知自己,如身本来面目地知道身,如心本来面目地知道心,不断地觉知。一旦能够觉知了,接下来就舒服、轻松了。不论生命中发生什么,都有快乐,从法中获得的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世间人都希望得到快乐,但世间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全是稍纵即逝的事物。

例如,我们自以为有钱后会快乐,真有钱了,也没看到自己多快乐。有时钱太多反而郁闷——怕被人抢,担心银行倒闭,害怕政府强行没收…… 太多担忧了。无论有什么都有负担,拥有众多资产也会觉得有负担。即便富可敌国,也不能解决“如何才能不苦”的问题。有人说:“身强体健就好,可以不苦。”但是身体健康是暂时的;有人说:“长寿了就会不苦。”可是长寿但身体不健康,就又苦了。

中国还有“福禄寿”三仙吗?泰国人依然还拜“福禄寿”三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财源滚滚。大部分人都认为“长寿就不苦了”,事实上,越长寿等于苦越久;拥有资财多,也平添很多担惊受怕;拥有权势,又有很多令人担心的事,害怕别人夺权。事实上,不论拥有什么都是苦。如果明白这点,那可以拥有钱财吗?可以。可以拥有健康吗?也可以。不是说修行人必须一贫如洗、体弱多病。有好东西也可以拥有,但不会迷失其中。

有好东西就去拥有吧!有机会发财就去发财吧!但不要忘乎所以,以为“财富将伴随我们直到永远”。不论多么富有,到了某天都是别人的,不再是我们的。

如果明白这些,就可以快乐地活在世间。有钱,快乐;没有钱了,依然快乐。比如,投资失败,一贫如洗,我们依然活着,还在呼吸,还能修行,仅仅如此就很美了。别人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但没有法,他们根本不会拥有真正永恒的快乐。因此,大家要不断训练自己,就可以快乐地活在世间。老的时候可以快乐地老,病的时候可以快乐地病,死的时候可以快乐地死,死后甚至更快乐。

我们要努力地不断训练自己,随着修行越来越深入,心将会抵达另一种快乐——涅槃的快乐。抵达涅槃的心,再不会生起任何欲望,心没有了动荡起伏,不再动摇,没有什么可以进来粉饰、造作,心抵达真正的宁静与快乐。如果持续地修行,有一天就会来到这一点。

即便尚未抵达,也会从修习毗钵舍那中获得快乐。身体不舒服时,看到身体生病,不是“我”病。钱财散尽时,看到钱财是世间的,无论今天散尽,还是死后散尽,同样意味着我们不再拥有它们。没有任何事物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心若明白这些,不论生活发生什么都可以不苦,或苦很少,苦很短,不会苦很久。培养觉性,就会亲身体验到心苦缩短了;曾经苦很久,现在苦得非常短;曾经苦很多,现在苦减少,剩下一点点;慢慢去训练,到了某一点会完全不苦的。

逐步地训练,到那一点,就会明白真正的空——空无烦恼杂染、空无贪爱、空无自性、空无执取,心再无负担。完全没有负担的心会快乐,而我们的心有负担。越不修行的人,心越有负担,也越苦;修行后,执著松开,执著越少,负担越少,负担越少,苦也越少。直到某一天,什么都不执著,就不再有任何负担,不再有任何苦,这就是修行的终点,从此再也不苦了。

这些是真实不虚的,问题在于我们做不做。如果我们忍耐着不断地探究自己,法不用去别处求,回来自我探究。有人担心见不到隆波就无法修行,此言差矣。事实上,法就在自身。

真正的修行人不觉得离高僧大德很远,反而觉得高僧大德整天和我同在。就像隆波原先跟隆布敦长老学法的时候,长老身在苏林府,距曼谷几百公里,隆波在政府部门工作,月薪微薄且没有时间,不太有机会经常亲近长老,但没有觉得相距遥远,而是感觉长老整天和自己在一起。因为在修行时,心想到什么不好的,就会感觉长老似乎正注视着自己,于是,不敢想坏的、说坏的、做坏的,仿佛高僧大德和自己形影不离。大家也是一样,如果修行,有觉性不断地觉知身、心,就会感觉隆波一直跟大家同在,隆波从未消失。慢慢去用功吧!

2021年4月30日

学员1:请隆波指导修行。

隆波:还想怎么指导呢?已经指导半小时啦。看到了吗?身体正在笑。后面的人身体在动……你们要觉知身体动来动去;心有动静,也去觉知,这就是修行。坐在后面的每个人,动来动去的,要看到身体正在动。如果身体移动,我们不断觉知,接下来就会看到身体不是“我”。如果心有变化,有苦乐生起,我们看见,接下来就会看到所有的苦乐好坏都不是“我”……现在你的心溜去想了,要知道它去想了,不断及时地知道它,不制止。心动,知道“心动”,这就是所谓修行。

学员2:最近比较散乱,心不太有力量。

隆波:心没有安住,但散乱并不严重,有一点而已。努力去觉知身体,心散乱时,什么也观不了,就去观身体正坐着。感觉到吗?身体正坐着,心是“知者”。这样练习一小会儿,心就有力量了,散乱会消失。有觉性觉知身,不用去观别的,觉知单一所缘就会获得禅定,这属于轻易可得禅定的方法。

(指导学员1)你的心在外面!试着呼吸,把觉知放在气息上,然后吸气进来,现在心进来了。感觉到吗?和刚才不同了,这样的心才称为有禅定的心,否则心会待在外面。心在外面,你会觉得舒服,但无法真正开发智慧,心一定要安住。每天安排一点时间,呼吸了觉知,呼吸了觉知,这样训练一会儿,每天都分出时间训练,心才有力量。

(指导学员2)你每天也要这样做——呼吸了,觉知;呼吸了,觉知;看到身体呼吸,心是观者,不断地练习。像现在这样是“送心去观”了——去观呼吸。不要送心去观,仅仅看到身体呼吸,心是“观者”。

你看得出来吗?心跑来跑去的。如果感到心在里面跑来跑去,要及时知道,就只是知道,保持中立地知道,很快它会安静下来。心之所以摇摆是因为它在寻觅“究竟观什么好呢?观什么好呢?”于是不断地摇摆。如果及时知道心正在摇摆,它就会安住。看到了吗?心不断地溜去想,要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觉知身体,一旦心去想,知道心去想了,就这样反复训练。

学员3:上次尊者指导我每天做固定形式练习。之前我的心散开在外,后来按照尊者的指导努力训练。

隆波:训练得不错!现在你有了禅定,当觉性觉知到身体,要看到身体不是“我”,觉性无论觉知到哪里,要看到那里没有一个“我”,这样不断地觉知,智慧就会生起。

心经过训练已具禅定,接下来要开发智慧,不断地观察身心工作,直至看到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它们全是被觉知、观察的对象。这三个人的训练非常不错!

学员4:感觉自己这一年心都不太愿意开发智慧,很可能粘着于禅定了,请隆波开示。

隆波:心没有开发智慧时,你要帮帮它。比如你的心已经成为“知者”、“观者”,它总是无所事事,你就先观身,看到身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身体不断有苦生起:坐着会苦,走久了苦,躺久了也苦……不断知道身苦会激发心去开发智慧,接下来心可以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开发智慧,然后心彻见这个身体真的是苦。

首先,心有了禅定,就要开发智慧。如果没有开发智慧,就去观身,照见到身体的无常、苦、无我。直接去思维分析,属于去刺激让心开发智慧。

如果心有了禅定,一切事不关己,那样不好,浪费时间,你就要观身。为什么心有了禅定无法通过观心来开发智慧呢?因为心有禅定时静如止水,无动于衷,没有三法印可观,太无动于衷了,那就直接返回观身。如果心粘着在禅定,那就观身,身体无论如何都不会“无动于衷”的,身体无论怎么都会苦。一旦看到身的苦、无常,心很快就可以开发智慧了。观身观了一阵子,心有了力量,就能看到心的变化同样呈现无常、苦、无我。这是修行的基本原则,属于教科书式的标准。

如果心粘着于禅定——长时间空与一动不动,就回来观身,通过审视而看到身体的无常、苦、不是我,仅仅属于物质现象,整天有元素进出,不是“我”。逐步地教导心,心一旦聪明起来,就会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看到身体的三法印。毫无刻意的看见已经步入了毗钵舍那的修行。

隆波看到大家觉得欣慰,已经有年头没见了。之所以欣慰不是仅仅因为见到了大家,而是看到大家依然在坚持修行。每个人看起来都OK、非常不错!

坐在学员4后面的男生,还有一点紧盯。你还在紧盯。如果紧盯,心就会一动不动。因此你要放开让心工作,让它自然,不要盯太久。可以带一点点紧盯,一旦不散乱了,就放开让心工作。如果这样紧盯着,如如不动,无法进一步开发智慧。放开心让其变化,让它回归正常——时苦时乐,时好时坏,有觉性不断地这样觉知,就可以继续前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