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地修行,而不是拼命地打坐与经行

隆波帕默尊者

法谈摘录

2020年9月26日 14’50”——20’15”

隆波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就在指导一些朋友修行。那时候大家还是朋友,因为隆波尚未出家。隆波的指导是:别走神、别(专注)紧盯;(因为)走神属于放逸行,而紧盯属于苦行。

当时有人嘲笑隆波到底在教什么啊?!内容这么荒诞——不走神、不(专注)紧盯。

(其实)隆波的教导跟佛陀的一模一样,就是要一开始就了解不值得做的两件事:走神是放逸行;(专注)紧盯则是苦行。

如果我们既不走神也不紧盯,如果我们觉知自己,有觉性、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身心的运作变化,智慧就会生起。

如果没有“觉性”和“禅定(心跟自己在一起)”,这两个关于法的要素,或即使有也只有一点,且许久才有一次,那便是缺乏精进。

精进、觉性、禅定,这三个带“正”的部分:正精进即是正确的精进;正念即是正确的觉性,而非紧盯、郁闷的觉性(觉知);正定是正确的禅定,是心安住,是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状态。

我们不需要打压。心迷失了,知道它迷失了,禅定就会生起;且我们并未刻意营造它,也没有试图去呵护它。

当我们时常训练它,直至它能够持续……“持续”这个词并不完全准确,事实上,是它非常频繁的生起,是心安住的状态非常频繁生起之时,就会感觉好像是一整天都在安住似的。

隆波就是这样训练过来的。身为居士的时候,隆波的觉性就非常快,任何所缘在身与心发生,隆波都可以捕捉到。同时,隆波也兼具禅定,心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且无需呵护。为什么无需呵护?因为觉性极快,心一动,立即看见,一动,立即看见,于是真正的禅定就生起了。

那些高僧大德(包括隆布信长老)并不知道隆波的名字,因为隆波去顶礼高僧大德时,从未报姓名、谈来历,根本不讲这些,那都是浪费时间而已。隆波只是直接向他们请法。

隆布信长老并不知道隆波的名字,他只是称呼隆波为「知者」,于是「知者」变成了隆波的法号。每一次他碰到隆波都会称呼「知者、知者」。隆波蒲尊者则称呼隆波为「修行人」,他一见面就问:“修行人,怎么样啊?这次又有什么?”他的意思是“在修行方面,有什么要分享的吗?”

为什么是「修行人」?为什么是「知者」?

因为觉性与禅定都非常强大。

觉性与禅定为何非常强大?

因为具备精进。

精进地修行,指的是精进地训练觉性、努力地训练心安住,而不是拼命地打坐与经行。

关于心安住的状态,隆波的心偶尔也会与所缘浸泡在一起。

如果觉性捕捉到了,隆波就会计时,在三秒或最多五秒之内,心必须从所缘松脱出来,直到一意识到「心与所缘在一起」的瞬间,心就可以自行抽离;这都是源自于精进的结果。

精进地做什么?并不是闭目盲干,也不是拼命地经行和打坐。正精进并不是指(应该)经行很久、打坐很久。

正精进的意思是,精进地消灭已生的烦恼;精进地让未生的烦恼不生;精进地让未生的善法生起;精进地让已生的善法增上。

精进所涉及的都是善与不善。因此,若是不分日夜地经行而希望获取道、果、涅槃,这并未让烦恼受到丝毫影响,反而是在烦恼的驱使下来行动。

因此,精进必须是正确的。(我们是应该)努力修行,但必须是正精进而非邪精进,如果精进地随顺烦恼习气,那是不对的。比如,打坐时极力打压自己,一直处在郁闷、苦闷之中,这不能称为正精进的,因为它并未削减烦恼,反而在拼命迎合烦恼,一旦可以打坐和经行很久了,又会自认为了不起,原本应该是要减少烦恼,结果却变成(在喂养)「我很了不起」(的烦恼)。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