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一):邪定、错误的禅定是怎样的?
2017年2月11日A
西方人喜欢修习禅定,他们以为修习禅定以后,生命就会好起来,痛苦将减少,因此认为禅定是离苦的出路。殊不知禅定只是临时之物,无论训练到什么程度,心宁静不久又会散乱。禅定仅只是止痛药;不舒服、发烧了,吃止痛药、退烧药,可是病根还在,一旦药力退失,疾病又会卷土重来。
因此禅定仅是临时之策,只能暂时解决问题。
心散乱而无快乐的时候,可以修习禅定。我们去寺庙学习禅定,一定要懂得选择,绝大部分地方训练的是邪定,任何一种禅定若不含觉性,必然是邪定。
比如,打坐以后迷迷糊糊,号称宁静了。事实上,那不是宁静而是缺乏觉性;或者打坐以后感到非常苦闷,说明心有瞋;打坐以后神情恍惚,说明心被痴控制了。
禅定若缺失觉性,烦恼习气就会趁虚而入。若修习带有觉性的禅定,则不会有太多偏差。
在这里学习是免费的,分文不取,所以大家就懒得学。即便学了也不实践——心里觉得好,但认为可以先放一放。谁是这样想的?“佛教很好,修行也好,请允许我先忙其他事情”——更重视其他事情。比如西方人花钱参加禅修就非常认真,只是大部分人所修习的并不是好的禅定,只有宁静和舒坦,却没有觉性,打坐以后缺乏觉性——迷迷糊糊或者自我催眠。
好的禅定,不是自我催眠令其宁静下来,好的禅定是心与自己在一起,在觉知自己。
比如修习某种禅法,例如观呼吸——呼吸了,觉知;呼吸了,觉知。有在觉知自己,觉性没有缺失,而不是呼吸之后,迷迷糊糊忘了自己。或者有节奏地做手部动作,同样可以获得禅定:如果心去紧盯着手,只是获得紧盯式的禅定,属于紧盯所缘的禅定;如果缺乏觉性,就属于邪定;如果有觉性,可是聚焦于手上,那属于让心宁静的禅定,无法开发智慧。
禅定有两类:正确的禅定与错误的禅定。正确的禅定同时伴随觉性,错误的禅定则没有觉性。
时而有贪、时而有瞋、时而有痴,打坐以后迷迷糊糊,有快乐就陶醉于快乐。
一旦快乐生起,贪欲就染污了心,感到满意,类似“上瘾症”,到时间了必须打坐,没有打坐就郁闷。那些对禅定上瘾的人,情绪比常人更糟,很容易烦躁不安,因为修习禅定时很舒服,没有什么来干扰。这些都是不好的禅定。
或者打坐以后觉得苦闷、郁闷,非常粗暴地打压自己,直到患了颈椎病。
我们又不是用颈椎去打坐,打坐以后出现颈椎病、后背疼痛等情况,都是因为心情郁闷,在粗暴地紧盯着,没有快乐,心不愉悦,夹杂着瞋心。
或者打坐以后看见这个或那个现象,心很散乱,跑去外面,去知道外面的事物,那样的心是含有痴的,带有散乱。
打坐以后,看见诸佛列队莅临,那是心幻化出来的禅相,其中含有痴。
因此,坏的禅定没有觉性,有的只是烦恼习气。
禅定(二):如何获得宁静型禅定?
2017年2月11日A
好的禅定则有两种:
一、在毫无打压的情况下,心持续而宁静地与单一所缘在一起,这称为“紧盯所缘的禅定”,即止禅,属于心抓住单一所缘的禅定。
大部分西方人能够训练的最多只是这样, 获得的是静驻于所缘的禅定。
不只是西方人,也包括泰国人,大部分泰国人所修习的——如果实话实说——大部分都是邪定,连止禅都不算,打坐以后并没有觉性。
应该如何获得第一类的好禅定——即心静驻于单一所缘的禅定呢?
其秘诀在于懂得选择所缘,要审视自己——觉知何种所缘会快乐,就时常觉知那个所缘。
前提是,这个引发快乐的所缘必须不会诱发自己的烦恼习气。
如果骂人觉得很快乐,诸如此类的所缘是不会带来宁静的。或者参与赌博,或炒股一直盯着屏幕,虽有快乐,可是心有贪,这已经不是好的禅定。若股票下跌,瞋心又会生起,也不是好的禅定。因此,别妄称炒股也是修行,那只是异想天开。
我们选择的所缘必须是不会引诱烦恼习气的,比如念诵“佛陀”,不会诱发烦恼习气;或者觉知呼吸,看见身体呼气、吸气,也不会诱发烦恼习气。但若去看别人,则会诱发烦恼习气, 如果是看自己,观自己的身体,不会诱发烦恼习气。看别人,很容易诱发烦恼习气——觉得漂亮就喜欢,贪欲就会生起;或者看见某人以后不喜欢,则生起瞋心。所以,要懂得选择所缘。
修习禅定的秘诀是懂得选择令心宁静的所缘。
比如,隆波从七岁开始修习禅定。在1959年,隆波李尊者教导隆波修习安般念,尊者教导观呼吸,隆波学习之后很喜欢,刚好与秉性相符。若不符合自己的秉性,观呼吸就会感觉散乱或苦闷。而隆波观呼吸后感到舒服,心有快乐,非常喜欢,心一旦有了快乐,就不再跑去寻找其他所缘,因为已经满意了。
就像我们拿出孩子喜欢的点心来诱使孩子待在家里一样。这孩子喜欢离家出走,不停地四处窜动,东游西逛。他之所以四处游逛是想寻找快乐,而找到之后还是不满意,于是接着再跑到别处。
我们的心与小孩是一样的——心跑去看,想透过看而寻找快乐;心跑去听,想透过听而寻找快乐;想透过闻气味、尝味道以及身体的碰触,透过心里的所思所想来寻找快乐,心不停地跑来跑去。跑去看电影,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了,无法感到满足,于是再寻找其他快乐,跑去听音乐,听完之后还是不满足,又去寻找美食,与朋友聚会等等的。
心整天在寻找快乐,仿佛无头乱撞的苍蝇,始终流转于眼、耳、鼻、舌、身、心之间,因为缺乏快乐,所以四处流窜。因此,若以快乐来引诱它——如果念诵佛号有快乐,就与佛号在一起;如果观照呼吸有快乐,就与呼吸在一起。比如: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有了快乐,心就不再去别处寻找,不会离开呼吸,进而静驻于呼吸,呼吸慢慢变浅,越来越浅,最后停在鼻尖处变成光明,亮堂起来。
心有禅定时,就会亮堂起来,一旦亮堂了,就继续用功。
倘若缺失觉性,心会随着光跑出去到处看:看见鬼、看见这个、那个,看见过去、未来。
心若有觉性,就会慢慢宁静下来。
心觉知光,称为“有寻”;心毫无刻意地与光融合,称为“有伺”,有法喜、有快乐、一心,没有跑去别处,心便进入禅定。
如果进入深度禅定,身体感会完全消失,只剩下单一的心,但是觉性没有缺失,甚至全世界都消失了,觉性也不缺失,仍在觉知自己,但是没有身体感。
听起来好像很难,其实不难,这取决于懂得选择所缘,然后再轻轻松松地觉知该所缘,而不是知道观呼吸有快乐,就强迫心与呼吸在一起,那是不会有快乐的,也不会生起宁静。
秘诀在于——选择令心生起快乐的所缘,然后轻轻松松地觉知那个所缘,有快乐地去觉知。
心有快乐,所缘也有快乐,快乐与快乐相遇会有更多快乐,心会即刻宁静下来。
《阿毗达摩》清楚开示道:快乐是生起禅定的近因。
修学错误的人却以为:禅定是产生快乐的近因。
禅定一旦变得细腻,事实上,它就成为了“舍”,已经不是“乐”了,而是“舍”。
因此,如果想要让心宁静,就要懂得选择所缘,自我审视而不是盲目效仿他人。有些老师的教导因人而异,比如念诵短篇经咒,会根据此人的秉性——念诵哪一篇心会快乐,就让弟子念诵那一篇。有些则是诱导式的,给每个人的内容都不同,看起来很玄,其实并没有什么——只是随便布置,由于人数多,不管怎样都会有人获得宁静。有些人拼命背诵,感觉其中肯定有宝贝,认为老师是有针对性的,自己的内容与众不同。
隆波蒲尊者曾经分享过念诵Itipiso bhagave的故事,最开始是念诵bhagava,念着念着,心一旦宁静下来,内容就自己变了,变成bhagave。然后就随它去,ve就ve,Itipiso bhagave,于是心更宁静,因为喜欢bhagave,换回bhagava反倒不喜欢,觉得压抑。
要慢慢去体会,要自我审查。
隆波蒲尊者分享过另一个例子。曾有一位刚出家的师父,尊者教导他念诵“佛陀”,让心静驻在佛号上。这位法师就念诵“佛陀、佛陀”,一段时间以后,心开始思念女友,他是辞别女友来出家的。与女友在一起时,想出家。一旦出家了,又想念女友。原本是念诵佛号,结果变成了念女友的名字,他吓了一跳:糟了!念佛号变成了念女人名字!隆波蒲尊者说:“心喜欢,就去念吧。”尊者并没有强行制止他,于是这位法师不断念女友的名字,感到很快乐,因为已经得到批准——可以思念自己的女友,念着念着,心竟然集中与宁静下来。隆波不知道他最后是否还俗了,并没有继续追问。
所以,这取决于懂得选择让心有快乐的所缘,然后轻轻松松地觉知那个所缘,这是令心宁静的诀窍。
如果抓住核心,就只是这些而已。
选择有快乐的所缘之后,以轻松的心去觉知该所缘, 不苦闷,不强迫让其宁静,很快就会宁静下来。
谁常来寺庙?记得吗?之前有一位沙弥。平常这里是不接收沙弥的,沙弥来了会头晕,因为有的沙弥无法独处,晚上需要让比丘去伴睡,比丘要去哪里都不行,连上厕所也不可以,因为沙弥怕鬼。所以,不想接收沙弥。
然而这位沙弥不同,他15岁就想出家,也听过隆波教导大家轻轻松松地觉知呼吸,于是他用功地觉知呼吸,然后来报告:“我在观呼吸,身体在呼吸,轻轻松松地观,渐渐地不断亮堂起来,亮堂、亮堂、亮堂……于是我不再观呼吸,而是去观光,轻轻松松地观,并未期待会有什么生起,然后整个世界全部消失了,这个身体也整个消失了,就只剩下心。”
隆波问他,“你缺失了觉性没有?”答说,“没有,但是身体没有了。”
非常棒,当下得到了什么?获得了快乐与宁静。找到临时之家,活在当下就会快乐,如果修行至身体消失了,只剩下单一的心,收获的副产品更是不可言喻,甚至超越快乐与宁静。从那天起,蕴就会分离,因为知道了——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已经彻见——身体消失,只剩下心。
为什么小孩容易做到?因为小孩没有伪装,非常单纯。隆波七岁开始修习禅定,宁静、快乐,因为没有伪装。
大人打坐会带着想要获取宁静的期待而开始,心中生起想要获取宁静的渴望,心有欲望,就会有苦,已经没有快乐了。
因此,一开始打坐就想要宁静,是不会宁静的。
小孩没有期待,他听过隆波开示:呼气,觉知;吸气,觉知。没有想着觉知以后会得到什么,也没有想着要得到什么,修行仅仅是为了修行,没有为了要获得什么,甚至没有想过要宁静,所以比大人容易。
大人有很多伪装,想要有所得,隆波开示说:“别‘想要’啊!”他们还会反驳说:“如果没有‘想要’,为什么来听您开示?”——嗯,也对,所以只到现在这个程度。因而在年老之前要先训练,老了以后比小孩更难修习。但如果已经年老了,也别无选择,那就抓紧年老的时候训练。
首先必须有快乐,所以隆波才会开示:什么也做不了,先笑一笑。笑、笑、笑,真正发自内心地笑。以前有位男空乘来出家,隆波告诉他:“来,笑一笑。”他皮笑肉不笑,可以一整天都这样,问他:“心有快乐吗?”根本没有。那是职业习惯,是模特或明星式的微笑。
隆波看电影从没有快乐,从居士时代起就这样,看到女主角被人欺负后泪流满面,内心却在偷笑,隆波发现以后觉得好笑,根本一点都不伤心嘛。或者他们在笑,心却是苦的,皮笑肉不笑。我们笑,就要从诚实透亮的内心笑出来。好,甜甜的笑,就像是第一次听到美女说爱我们的时候那样笑。有人说:今生不可能有这么一天。感觉到了吗?笑的时候,心松脱出来了,对吗?在自然状态下,我们笑的时候,心会松脱出来。这个松脱的心,用以修习禅定获得宁静,就是最简单的。
心中若有千千结,心是萎缩的、紧绷的,还试图获得宁静,只是白日做梦而已。
所以,起步阶段要先让心舒坦起来。
有些人透过念经与持咒来令心舒坦,已经散乱了一整天,来念念经,点上香,但是别经常点,否则易患癌症。隆波同样上香,但点燃之后插在寮房外,在供奉的时候,并不点香,供奉完了才点,然后放在外面。比如闻到香味,闻到供佛的花香等等,心有快乐,有些人用香水去洒净佛像而后打坐,闻着香味后,却想到鬼(泰国传统葬礼会把香水洒在尸体上)——如果那样就别去洒,不会有快乐的。
有些人去喂鱼,谁曾经去寺庙放生池喂过鱼?喂食后,鱼游来吃,在喂鱼时有快乐吗?与其让快乐白白结束,不如用那一刻来觉知自己。在心有快乐的情形下,回来觉知禅修的所缘。
我们曾经有喂过鱼或者帮过他人的,在那时,我们是有快乐的。修习禅定时是在自己家中,没有鱼食可喂,就去想曾经喂过鱼或救济过的流浪动物,一想到这些情形,那一刻心就快乐起来。心一旦快乐了,就可以开始修行,以快乐的心去觉知禅修的所缘。
因此,第一点,审视自己,选择快乐的所缘;第二点,以快乐的心觉知该所缘,瞬间就会获得宁静,只是用一点点时间而已。
有些祖师大德入定非常迅速,眨眼功夫,心就入定了,非常快。佛陀众弟子之中哪一位入定最快?是摩诃目犍连尊者。摩诃目犍连尊者入定与出定,包括发愿令神通生起,继而再次入定又出定,然后现两次神通,整个过程只需要一眨眼的时间,也就是蛇合上嘴这样眨眼之间。大家看见过吗?训练师把头伸进鳄鱼嘴里,那不是神通而是表演。要与这条鳄鱼朝夕相处,若换成其他的怕是不行,这条鳄鱼被训练得很好,训练师才把头拿出来,它马上就合嘴。如果训练得不好,头一伸进来,就立刻合嘴了。
禅定并非难事,如果我们知道诀窍,它是极为简单的——选择让心快乐的所缘,以快乐、舒坦、不缺乏觉性的心去觉知该所缘,心就会得到禅定,这是第一种禅定。
西方人来的机会少,再来一点赠品。
禅定(三):如何获得安住型禅定?
2017年2月11日A
第二种禅定是——心安住。
真正的禅定是指“安住”,
而不是指“安住的心”,
禅定是指“心的安住状态”。
那么,要怎样才能让心安住呢?或说,让心呈现安住的状态呢?
这仰赖于觉性,去及时知道不安住的心。
不安住的心就是跑来跑去的心,跑去想、跑去看、跑去听。我们要时常知道——心跑去想了,要知道;心跑去看了,要知道;跑去听了,要知道。
还是修习原来的禅法,及时知道“跑掉的心”。曾经念诵佛号是为了让心获得宁静,如今变成念诵佛号后,及时知道“跑掉的心”,跑去寻找佛号,跑去想其他事情等等。或者觉知呼吸,并非训练让心与呼吸在一起,那是第一种禅定,心静驻于呼吸。第二种禅定是,通过觉知呼吸来及时知道“跑来跑去的心”。呼吸之后,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心跑到呼吸上了,及时知道;心跑去了其他地方,及时知道;心又跑回到呼吸上,及时地知道。
如果能够及时知道跑来跑去的心,
直至没有任何刻意也能如此,
那么在心又跑掉的一刹那,
就会自行看见,这称之为“有觉性”。
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反反复复地看,直至心能够牢牢记得“跑掉”的境界或状态。心能够牢记境界或状态,是令觉性生起的近因。
我们要常常去看——念诵佛号或是观呼吸,心跑掉了,知道;心跑掉了,知道。心跑去看,跑去听,跑去想,不断及时地知道。心若能够牢记“跑掉”的境界或状态,接下来,心跑掉的一瞬间,觉性将会自行生起,不含有任何刻意的成分。觉性一旦生起,心就不跑了,它会自动安住。此即获得了“安住一刹那”的禅定,即“刹那定”。
如果频繁地用功,有些人观“心跑掉”、“心跑掉”后,心安住成为观者,很快又再跑掉,再次知道,不断再跑,再知道,就这样一瞬间、一瞬间地安住。到了某一点,心完全集中下来,有些人进入安止定,有些人则处于近行定。
所以,训练“安住型禅定”的方法还是练习原先的禅法。
原先的修习是为了获得快乐,现在不是为了让心快乐而修习,而是练习以后,及时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
接着,安住型的禅定就会产生,心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能够看见名法与色法运作变化,不含刻意,这称之为“开发智慧”。
禅定(四):训练禅定的好处
2019年5月25日
而禅定呢?能够训练就应该去训练。仅只是布施、持戒,就可以投生为人或天神,但若禅定很好,便可以投生为梵天神。
可是大部分人根本不想成为梵天神,因为梵天神有个缺陷——没有老婆。梵天界没有性别之分,没有男女,没有淫欲,心完全处在平静快乐的状态。
例如,出家僧侣修习梵行,就是按照梵天神的状态在训练自己——没有性。不是男同、女同,他们被称为第三性别。梵天神没有性别,不会痴迷于色、声、香、味、触,具备禅定的心就是那样的。
那会有快乐吗?有人误以为没有“性”的生活是不可能快乐的。但那完全是更高级别的快乐——心是宁静、清凉、滋润的。
比如我们修习禅定,心集中入定一次,有时候可以长达几天心都处于清凉滋润的状态。但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心入定便会温暖而舒服。不然来自寒冷国家的人就不想要禅定了——以为入定反而更冷,并非如此。它是自行调整的,其内在自带快乐。
谁曾经进过体检室?是不是必须要把衣服脱掉?通常情况,医院设置的温度约22度,而手术室更是寒飕飕的,有些地方的温度还要更低,病人要躺下来敞开胸口,冰凉冰凉却毫无办法,衣服不给穿,被子也不可以盖,必须敞开,而且还要在胸口涂消毒水,消毒水又是放在冷柜里的,真是雪上加霜啊!
若谁曾体检过,就会有类似的情况——特别冷,怎么办?如果我们禅定很好的话,可以观想火,或是忆念高僧大德,或想到我们特别敬奉的佛像等,然后祈请:我实在太冷啦!热量就会到来。一旦有了热量,我们就可以相安无事了。
比如禅堂这尊主佛像,麦琪妈妈曾经去体检,由于医院太冷,就忆念这尊佛像说:老佛爷,太冷啦!然后马上感到暖和了起来。看到了吗?具备禅定的心是可以玩出很多花样的。
有位比丘去碧差汶府的一个山洞里面闭关,由于非常非常冷,他不知道是否能够活得下来,他自己分享说:于是他想起了隆波,然后再呼气,就像是火喷了出来,这并不是说隆波多么厉害,而是源自于他自己的心。想到佛陀是佛随念;忆念高僧大德则属于僧随念,心会因此获得力量,可以玩出花样而自救。
为什么隆波一定要讲这些故事呢?因为普通人不喜欢训练禅定,不想去梵天界,所以隆波只好拿哄小孩的玩具来诱导你们。
知道吗?训练禅定以后“酷酷”哒——非同一般!当我们住在山洞里或是其他有条件限制的地方,比如坐公共汽车却没有窗户,玻璃是封闭的,根本打不开,空调又坏了,这时如果没有禅定,那可就惨啦!整个车厢可能呕吐得一塌糊涂,而且几个小时的行程,简直就是人间炼狱。
如果会修习禅定,便可以集中心力穿透车窗的玻璃。有些高僧大德甚至可以把山都穿透——高僧大德在山洞里,可以穿山而出,这仰赖于心力。但玻璃并没有碎,若想让玻璃碎掉,根本不必入定,使劲踢它一脚就碎了。(隆波笑)
车窗玻璃并没有碎,但可以感到外面的风不停地往里吹。这是禅定方面的事,属于空遍——让不透气的地方变得空旷,于是就可以待很久了。
第二天清晨到了曼谷,隆波感觉神清气爽——哎哟,那感觉就像是饱饱地睡了一觉。而此时同车的乘客们,几乎都是垂死挣扎爬出来的。
这是禅定方面的内容,大家能够训练就要训练。
禅定有很多好处:首先,它让我们当下就获得快乐,其次,它会生起种种智慧,有些是玩具式的世间智慧;而品质好的智慧则是毗钵舍那的智慧。若是想玩出花样,那就使用止禅——紧盯着所缘,如果要修习毗钵舍那,则要用到安住的心,称之为观禅——是让心安住的禅定,它也有好几种利益。我们如果趋入这样的禅定,觉性与正知就会很好,心可以一整天是知者。
精通禅定的心,可以一整天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甚至可以持续好几天,但最多七天就会退失。如果再度修习禅定,它就又可以再维持几天。因此,禅定可以生起觉性与正知,且禅定也是圣道生起时,清除随眠烦恼的工具。
禅定的好处有四点:
第一,当下就会获得快乐,让当下获得快乐的禅定是止禅,快乐地、持续地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
第二,会让智慧生起,而智慧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智慧),可以依靠止禅来获得;另一种是毗钵舍那的智慧,可以契入出世间法,利用观禅来洞见到三法印,那是属于安住型的禅定;
第三,能够让我们拥有觉性与正知的是安住型的禅定;
第四,能够清除我们漏烦恼的也是安住型的禅定。
因此,宁静于单一所缘的禅定是为了获得快乐,也可以拿它来当作玩具,玩出很多不同的花样;至于安住型的禅定,是用于修习毗钵舍那的,可以用于提升觉性与正知;以及在生起圣道的时候根除烦恼习气。最后这个属于出世间禅定,而前三种是世间禅定。
看到没?关于禅定,要学的内容非常多,很有趣的。
为什么不学呢?不学就太笨了。那么好的宝贝都不要,你还要什么?成天在看电影、听音乐、上网玩微信、玩IG,有了照片就上传发朋友圈说这是在哪儿哪儿的自拍之类的,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要训练自己的戒和禅定。隆波已经教过很多了,禅定有两种:止禅是以放松的心,轻松自在地与单一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而观禅则是修行某一种禅法,一旦心跳进去紧盯着禅修所缘了,我们要及时的意识到,或是心完全往外跑了,也要及时的捕捉到,及时知道心的动静举止,就会获得安住的心。
在戒定慧三学中,智慧是最高的、最好的,智慧仰赖于心跟自己在一起——即安住型的禅定,具备了觉性与正知。
正知是指不会迷失自己,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禅修,这是一定不能忘记的!而不是发呆了好久才意识到:啊,完蛋了!今天忘了打坐——这样是不行的。
大家要努力持戒;要训练心,若无法训练让心宁静,就训练让心安住,心的安住是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至于心的宁静呢?它值得拥有,却并非必不可少,只不过若心如果拥有宁静,它就会获得快乐和力量,这样在开发智慧就会比较容易,所以要去训练它。
要让心宁静,以轻松的心觉知令心快乐的单一所缘,而后心就不会乱窜去抓这个、那个所缘,心会宁静下来。
如果要让心安住,那就修习某一种禅法,比如,念诵佛陀、观呼吸、念诵慈悲喜舍之类的,什么都行,只要是让心有快乐的所缘就可以,并非以快乐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要及时知道心的动作。
比如:呼吸时,心跑到了呼吸上,要及时地知道;呼吸之后,心跑去想了,也要及时知道。及时知道心的跑来跑去,心就会安住——毫无任何强迫,不再举棋不定,它是自行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