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指“死亡”!

2017年8月13日A

阿罗汉只有身苦,再没有心苦。而凡夫,或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既有身苦也有心苦,身与心的苦依然存在;一旦成为阿罗汉,就只剩下身体方面的苦,而心再也没有苦。

临终时,身体即将死去,阿罗汉不会动摇,因为知道“苦”要死了,“苦”即将死去,并不值得动摇,反而非常愉悦。阿罗汉在临终的时候就像要去领取头等奖,涅槃对阿罗汉来说并不是损失。如果换成是我们,蕴界将要离散而快死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损失和遗憾。然而阿罗汉不会感觉损失或遗憾,反而会感到负担终于要被彻底放下了。曾经生生世世的努力与精进,而今终于得到奖励、获得奖品,也就是——没有残余之蕴的涅槃。

涅槃有两种:第一种涅槃,有蕴残余——还有身与心存在。在体证阿罗汉的时刻,抵达的是第一种涅槃,称之为“有余涅槃”。中文应该翻译不出来吧?可以吗?有吗?真的有吗?哦!真是太棒了!准备工作做得很好。

第一类涅槃是“有余涅槃”,是烦恼习气的涅槃。烦恼习气已经彻底泯灭,而五蕴依然残留,只是阿罗汉不再执着于五蕴。由于不再执取五蕴,于是,苦只能抵达身,再也无法抵达心,因为心已没有执取。继续活到寿终正寝、五蕴离散以后,则称为“无余涅槃”——没有残余之蕴的涅槃,彻底的离苦就在此处!

别误以为那是损失。当我们真正证悟之后,不会觉得“无余涅槃”是损失,而会觉得那是最大的奖品——长期以来的努力与拼搏,久久期待的大奖品,而今终于得到了!

佛陀曾经比喻道——修行成为阿罗汉以后,活着等待涅槃的时刻就像是雇工已完成工作,正坐着喝茶休息,等着接受奖品与发放薪水。等着拿薪水且没有任何工作再需要做的时候,心情舒畅吗?

薪水已经到手,这个薪水就是“无余涅槃”,不再有残留之蕴的涅槃。因此,当修行越来越接近于此,就不会害怕涅槃。

凡夫害怕涅槃,害怕没有身与心,简单来说就是害怕死亡。隆波在小时候上过思想品德教育课,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本会有比较简单的法,以便小孩子们理解,但其实有写错的地方。比如教导四圣谛:“苦”即生、老、病、死;“苦因”就是想要,它导致苦生起;“灭”就是“涅槃”,意思是死亡。隆波儿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离苦,但是不要涅槃,因为涅槃就是死。误以为涅槃是损失,这是严重的误解。那些编写教材的人可能也同样误解了。

事实上,涅槃不是指“死亡”。涅槃是指彻底摆脱了欲望的境界,摆脱了“想要”,摆脱了烦恼习气,摆脱了苦,摆脱了诸蕴。因此,它是很好的境界,而非糟糕的境界。

证悟阿罗汉的时候,心会生起极强烈的愉悦,强烈到几乎昏厥。因此,不是苦到死,而是快乐到死。所以经典才会记载:(体证阿罗汉)若未出家就会死,因为承受不了。太快乐了,那是居士无法承受的快乐。

不用害怕,不必害怕。有一次,隆波和隆布敦长老在一起,长老叮嘱道:“要用功,今生要彻底离苦。”隆波回答:“好的!好的!”不晓得是有人挑衅还是怎样,隆波记不清了。有人问:“长老,如果证到阿罗汉之后没有出家,还是居士,会在七天之内死去,对吗?”

事实上,他在引用经典,但是记错了——不是七天,而是当天就会死去。知道长老是怎么回答吗?他说:“经典是那么记载的。”这就是答案,是否翻译得出来?经典就是那么记载的。

经典的真正记载是:当天就会死去。于是这个人反驳说:“那么慧能大师抵达了苦的终点,为何还与猎人在一起待了几年却没死呢?”长老回答:“经典是那样记载的。”

长老非常睿智,机敏过人。经典记载着慧能大师活了好几年,对吗?那是经典记载的。在当天或七天内死去,也是经典记载的。那个人继续追问长老:“如果不就经典而言呢?”非常尖锐而咄咄逼人,穷追不舍!长老不想回答,因为回答之后与经典相冲突,问题就会很多。有些人就是喜欢攻击实修的师父们——离经叛道。

长老不想回答,可是此人不断地穷追猛打。长老最后怎么回答的,知道吗?那个人问:“如果不就经典而言是怎样的呢?”长老回答说:“阿罗汉‘不在’、‘不是’。”

成为阿罗汉的一刻,就已经“不在”、已经“不是”了。从那时起,便没有成为居士,也没有成为出家人,没有成为任何什么。他讲到此处就结束了——没有“有”,没有“是”。

阿罗汉不担心只能活一天、七天或会立即死去,或是要活好多年、好几世,他对此毫无兴趣。因为阿罗汉没有“成为”,没有了“存在”,已经摆脱了一切。

以我们凡夫的感觉去衡量,一定要“有”,一定要“成为”。我们以此来衡量,于是无法评估。长老如此直言不讳,但我们听了还是不懂。

总之,修行就是不断探究自己身与心的实相。别问太多。中国人有个弱点,喜欢去想、去问,越想越有疑问。因此,接下来,疑问生起,要知道有疑问。看到疑问生起而后灭去,就是在修行。如果疑问生起之后,拼命想办法不断地请教隆波、请教这个人、咨询那个人,那么得到的答案正如隆布敦长老给出的答案一般——获得答案又会生出其他疑问,没完没了。

修行是探究自己的身与心,而后疑问会荡然无存。疑问只会欺骗我们不停地想下去、问下去,得到答案又再继续去想、去问。于是生命一直徘徊于“疑”与“问”之中,这样根本无法获得任何利益。唯有探究身与心的实相,才会获益——从起步阶段直至证悟初果、二果、三果阿那含,以及离苦而成为四果阿罗汉,最终,亲证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好啦,去吃饭吧,但并不是让大家放弃修行。要一边吃饭,一边修行,去观身与观心工作。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