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的自我省察|法谈篇、问答篇

法谈篇

2017年8月13日B

大家准备好了吗?

我们一定要训练到极为娴熟的程度。在迷失的时候,必须能在三秒钟之内百分之百的觉知自己。比如,心迷失了,有时我们明明已经知道了,可是心仍然对所缘恋恋不舍,不愿退出来,对吗?所以一定要训练,让心能够退出来——分离蕴。

隆波从居士起就开始训练了,让自己一定要在三五秒之内分离蕴,以防发生意外。比如心正在走神,遭遇翻车,翻车的过程仅有几秒钟,心必须要能安住;如果是乘飞机就从容些,时间比较宽裕(隆波笑)。

有一次隆波外出弘法,在飞行途中,机器发生故障,飞机无法保持平稳。假设这是机翼,飞着飞着突然倾斜,这样倾斜还不是特别可怕,然而乘客们已经惊慌失措。有些人开始朝隆波这里看过来(隆波笑),那时隆波对谁都不搭理(隆波笑)。倾斜了一次还不要紧,紧接着又来了一次。如果再来第三次,飞机就要翻转了,就差一点点而已。

如果问(隆波)——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非常轻松。

上飞机的时候,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上飞机时,人们遇见出家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合掌顶礼,但在下飞机的时候,根本没工夫再合掌了。上飞机会虔诚合掌,这里含有“潜在的利益”,飞机一旦安全落地,便没有“意义”了(隆波笑),大家就各奔前程了。

准备好了吗?这是第二次问了。

“准备好了”的意思是打开自身的开关——心醒过来,准备听法。

这次参加禅修课的中国人有一百人,总共会来隆波这里听四天开示。昨天隆波说:“咦?为什么中国人一次有二十五个人举牌?为何那么多人?”有人回答:“一百人分成四天作禅修报告,所以一天有二十五人。”那样泰国人就没机会发问了,因为检查中国人的禅修进度所花时间是泰国人的三倍,讲完之后还要翻译,耗时更长。假如二十五个人逐一提问,可能要进行到下午,所以隆波在今早直接把大家的嘴给堵住。隆波唠唠叨叨地说:修行啊,不用问太多,问再多也还是不懂。只有频繁地观察、亲身去体验,才会真正明白。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实话实说。隆波总共跟随过四十位高僧大德,数目非常多。哪一位有特长,隆波就去求教。所有四十位师父教给隆波的内容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冲突。因为在已经正确修行的祖师大德的教导中,不可能有矛盾与冲突之处,它们是完全一致的。

在大约四十位师父中,有些师父,隆波根本没向他们提过问题。真正给隆波纠正过修行状态的仅有六位。在这六位师父中,隆波有问题想问或有怀疑但尚未发问就提前得到回答的,共有七次。因此,在隆波一生的修行中,真正有问题要问的共只有七次而已。隆波共问了六位祖师大德七次问题,有的师父问过两次。

第一位是隆布敦长老。长老教导隆波观心,于是隆波就去呵护心。观心,心是观者,隆波自作聪明的以为观心一定要观那个观者,然后呵护它——不让它去想、不让它去造作和演绎;呵护它,让它宁静、空无。等到禅修报告时,长老说:“你修错了。”这是必须跟祖师大德学习的第一次。长老说:“你修错了,你在干扰心,而非观心。”“观心”就是——心是如何的,就知道其是如何的。

接下来,隆波不断地观照,并没有问题浮现。隆波最后一次顶礼隆布敦长老大概是在1983年9月。长老教导说:“见到知者,要消灭知者;碰到心,要消灭心。这才会抵达真正的纯净无染。”

第二天隆波去顶礼隆波蒲尊者,尊者说隆布敦长老教导了他一模一样的内容。但隆波蒲尊者是在一星期前去见的隆布敦长老,长老对他说:“法师,修行有何难的?见到知者,消灭知者;见到心,消灭心。这才会抵达真正的纯净无染。”

隆波蒲尊者知道隆波没听懂,害怕隆波真去消灭知者。如果真的消灭知者就会彻底丧失觉性(正念)而偏离正道。对于“知者”,我们要用它而不是灭掉它。于是尊者说:“何时洞见三法印,何时会自行放下知者。”他接着说他也做不到,所以长老才教导他。尊者继续说:“你我约定,谁先消灭它,就告诉另一个人。”

隆波消灭不了,作为居士是很难做到的。直到最后一次见到尊者,在他圆寂之前不久。1999年,电信局恭请尊者去讲法。尊者讲完法,隆波去顶礼他:“师父,我很久没见到您了。”因为他患癌症之后便隐居起来,不太抛头露面,仅仅自修而已。

尊者说:“师父记得,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多的。”他称呼隆波为“修行人”。

“师父,我还是消灭不了知者。”听到这句话,他的心突然光芒四射。他开示道:“知者的心就像是孵有小鸡的鸡蛋,一旦小鸡足够大了,自会破壳而出。”

听到这番话,隆波的汗毛都竖起来。啊!他已消灭了,他做到了。可能由于他不知道隆波在哪里,所以无法兑现当初的约定,但最终他还是找机会告诉了隆波。那时尊者通常已不接受邀请,却答应了那天的邀约。

隆波听到他的开示就明白——并不是我们去消灭它。等它羽翼丰满,自会破壳而出。“但要怎样才可以羽翼丰满呢?”问题又来了。如果一直思维下去,今生就不用修行了。要怎么做才可以让小鸡长大到破壳而出呢?如何让心长大到可以自行清除漏烦恼呢?心的外壳其实就是漏烦恼。隆波只是不晓得心到底缺少了什么。仅仅知道心有欠缺,但不知具体缺乏什么。因为智慧尚未圆满。

尊者讲完,隆波就离开会议室。很快地,尊者的车开过来,准备回去了。于是隆波在马路上顶礼尊者,他回转过来点点头——拜拜了。从此再也不会见面了。不久后,尊者就圆寂了。

隆波出家以后,修行到有些灰心的时刻——“小鸡怎么就是不愿长大啊?”在山穷水尽之际,心契入了中立。因为没有了“想让小鸡长大破壳而出”的意欲,心便契入中立。

我们要慢慢修行,等到某一刻彻见“四圣谛”,小鸡(也就是心)就会摧毁漏烦恼而后解脱自在。因此,让小鸡长大的其实是彻见“四圣谛”。

佛陀开示道:只要尚未彻见“四圣谛”,就依然会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我们都听过或读过这句佛陀的教导,但真正实践时又一头雾水,不晓得欠缺了什么。事实上,佛陀已经开示了——所缺的是“四圣谛”。

因此,我们在听法的时候看似明白或感觉即将明白了,却并非真正明白,因此实践时就一头雾水,这是很自然的。但是不管怎么迷茫,都不要去问别人,问得再多,迷惑也不会消失。比如隆波向隆波蒲尊者请教,他回答说:小鸡长大了,自会破壳而出。而我们就会继续追问,对吗?它何时可以长大?问题接踵而至。

法——要透过自我观察和体会来学习,探究自己的身与心,以便清除无明。清除“无明”即是清除对四圣谛的无知,清除对“五蕴是苦”这一实相的无知。不知道五蕴就是苦,便会生起“想要”。想要让五蕴快乐,想要让五蕴不苦。一旦有了想要,心就会挣扎,于是就离涅槃越来越远。

就是这个“想要”,筑起了一道屏障,让心不停地挣扎、不停地造作。何时欲望完全止息了,“想要”就会全部终结。因为彻见了圣谛,了知到名色身心的实相,欲望便不会再生起。比如,知道实相——身本来就是苦,就不再想让身不苦,也不会想要让身苦快些消失,或想要让身只有快乐。再也没有这种意欲。或是始终彻见心本身就是苦,再不会想要让心快乐,也不会想要让心不苦。“想要”再也不会生起。

大家仔细体会就能发现,诸多“想要”无非是想要让身心快乐,想要让身心离苦。比如想看电影,是想要快乐,对吗?想找伴侣也是想要快乐;想要有孩子,也是想要快乐而非想要有痛苦;或者身体不舒服,就想让它离苦,诸如此类的。因此,“想要”始终徘徊于想让身心快乐、想让身心不苦的范畴。一百零八个,一千零九个……无论多少个想要,归结下来只有这些而已。

何时彻见身心就是苦,“想要”就再不会生起。一旦“想要”不再生起,心就不会再挣扎。“想要”不再生起,称为“离欲”,“离欲”就是没有“想要”。一旦没有“想要”,就会生起“无为”——没有造作。一旦心摆脱了造作,就会接触涅槃,自此解脱自在。

因此,就这样不断地觉知身与觉知心,才是能够抵达纯净无染的唯一路。而问题只会导致更多连环的问题,事实上,根本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利益。

如果真的自我观察,就可以自助。但如果观察过于草率和肤浅,坚信说肯定就是这个了,就会疏于继续观察。比如在修行初期,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去观心。隆波就呵护心,整天看护着心让它哪里都别去,坚信这是观心,不再进一步学习,对吗?幸亏隆布敦长老及时进行纠正,因为隆波真的修错了。但我们运用自我省察,也可以自助。

有一次,隆波在修行时,心把包裹它的东西剥开,进而宛如太阳般地显露出来,几乎快到了中间的平分线。如果抵达中线就会完全显露,对吧?但就在要触及中线时,心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又重新被包裹起来。“哎呀,没证到三果。”隆波特别心痛,那时是这样想的,接着怀疑这是不是圣道——但又好像没有完全剥开。只是很奇怪,从那之后,淫欲荡然无存了。

因为根本感觉不到淫欲,所以隆波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如果隆波容易轻信,就会自认为已经没有贪欲了,“老子”已是居士身份的阿那含圣者了。但是隆波并未轻信,而是不断地省察。无论怎么检测,淫欲都未生起。于是隆波向朋友借《花.花公子》来看,这个朋友是《花.花公子》的粉丝,家里到处都是。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络版的,甚至连网络都没有。

隆波想看《花.花公子》,是想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还有淫欲。那个朋友则简直手舞足蹈——哎呀,终于“改正归邪”跟他成为一伙了(隆波笑)。他特别高兴,拿了一打来让隆波欣赏。隆波看了以后,心未起丝毫波澜,于是拿去还给他,告诉他:不满意。结果他运来了更多。他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能够帮助隆波重回绚丽多彩的世间(隆波笑)。

这样看了七天,到第七天的时候,心动荡起来——哦哟,这个女人真漂亮。心开始动荡,隆波非常高兴。收起所有的书拿去还,结果他又准备了一大摞。隆波说:“不用了,够了。”因为达到目的了,已经知道若有外缘引诱时,自己的烦恼习气依然如故,因此还不是阿那含。然后隆波去顶礼隆布敦长老:“长老,我看到了这样的境界。”长老直接回答:“那是禅相。”看到宛如太阳般的光明——是禅相。

“是的,所以我没有相信它,而是看《花.花公子》来检测。”长老并未批评隆波,而是说:“聪明。”但这是属于隆波的专业技能,严禁模仿(隆波笑)。否则整天坐着看,根本不修行,什么境界也没有呈现,就这样整天坐着看(隆波笑),今生就白白浪费掉了。

狐狸的尾巴终究是藏不住的——无论怎样都经不起省察。因此,隆波的师父们总是夸隆波聪明,可以不断为自己找到逃生之路。比如,隆波某次发现有“能观”与“所观”,抓住“能观”,就依然在执取;若抓住“所观”,也是在执取。因此隆波既不抓“能观”也不抓“所观”。方法就是——假设观呼吸,让心与呼吸在一起,只是隆波已经不观呼吸了,因为它细腻到变成了光、变成了空,于是心跑去找空。如果我们观不到光也观不到空,就去观呼吸。

大多数的情况是:心跑到哪里,就会抓住那里。心跑过去的瞬间,隆波及时知道它要抓了——假设是:它正要抓,不让它抓,而是回转过来找“知者”。一旦它要抓住知者,也不让它抓,又再次回转。就这样进出、进出。一会儿工夫,心就在中间集中起来——啪!整个世界全然消失。没有思维、没有时间,一切都无影无踪。仅剩下知元素——既不执着名法也不执着色法的知元素,没有执着任何事物,也没有思维与念头。

一旦从那个境界退出,心想:噢,这是涅槃吧?没有色,没有名,没有造作,没有烦恼习气,超越时空——没有时间,根本不知道是几分钟还是几小时。这是涅槃了吧?!于是隆波常常训练自己来到这点。

训练不久,心生起困惑:这是修习奢摩他吧,因为还有“做”。于是隆波去顶礼隆布特长老,因为那时隆布敦长老已经圆寂。“长老,我出现了这样的境界,我怀疑它是奢摩他。”长老说:“继续修,当今时代已经没有人会玩这种禅定了,要玩通所有的禅定。”长老是精通禅定的高手,因为他曾黏着于禅定14年,因此非常精通。他觉得很好玩,就让隆波继续玩。

隆波说:“我害怕自己黏着。”
长老回答道:“不用怕,如果黏着了,师父会来帮忙。”

隆波听了很高兴,这说明长老还会驻世很久(隆波笑),因为跟自己有约在先(隆波笑),所以一定会活着来纠正隆波的修行。之后,隆波遇到隆布布詹长老,其实隆波之前并不认识他。隆波去清迈一个寺庙顶礼阿姜同印尊者,是晚上去的。到了之后遇到停电,寺庙一片漆黑,有一位年轻的出家师站在寺庙门口等着。隆波一到,他就告知:“请去见一下隆布布詹长老。”隆波说:“我不认识这位长老,不去。”去见一位自己不认识的师父,而且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时间不合适,去打扰了长老说不定会被骂一顿,所以不想去。

然后隆波和阿姜同印尊者交谈了一小时,出来之后天特别冷,外面依然漆黑一片。那位师父忍着寒冷,仍然站在阿姜同印尊者的寮房外,近乎哀求地说:“去见一下吧,见一下吧……”天哪(隆波长叹一口气)!这个师父真固执!但是隆波悲悯他。他已经竭力站着等了很久,就像中国电影里的情节——一直跪着,如果师父不收弟子,就一直跪下去。那位年轻师父就这样站在门口等着,隆波去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直到最后隆波愿意去顶礼隆布布詹长老。

隆波去的时候,长老正蒙头大睡,因为他生病了,但不愿进寮房,是在走廊上躺着等。隆波一到,长老劈头就问:“修行怎么样?”隆波就分享给长老听:“不执取能观,也不执取所观,然后心集中起来,时间消失,一切荡然无存,仅只剩下知元素。”

他棒喝道:“什么涅槃?!还有进有出?”但是他的口音很重,隆波没听懂,心想:哎,这个师父真凶啊!我就说嘛,半夜找他肯定要被训斥一顿(隆波笑)。

“嘿!”——长老吼出声来,吓了隆波一跳。然后他接着问:“修行还有什么?”隆波又重复了一遍,以为他没听懂——也许是自己的法太高深了,他没能听懂呢(隆波笑)。

结果遭到第二次棒喝:“什么涅槃!?还有进有出!”看到没有?以锚固心,一定要将心放在这里或那里,然后进去某处,并不是真正的涅槃。

但是长老没有那么说,他只是一个劲地呵斥。隆波的心突然领悟——明白了,这个不是。但其实原本就知道了,只是隆布特长老指导说可以继续把玩,所以隆波就继续玩而且玩得有点如痴如醉。以为这样玩下去也同样很好。结果遭到一顿呵斥——这不是路,于是心彻底放下。心完全扔下它,再也不要了。

心放下的一瞬间,长老笑了。隆布布詹长老的笑就像中国电影里的笑——哈哈哈哈……完全就像这样。长老一笑,隆波也跟着笑——哈哈哈哈……带隆波来的那位师父一脸惊愕,他心想隆波居然和自己的师父在比赛笑。长老笑,隆波也跟着一起笑(隆波笑)。

突然,长老的笑声嘎然而止。长老笑——哈哈哈哈……隆波也跟着笑;他嘎然而止,隆波也立即停止。隆波的心平静如水,没有丝毫动荡起伏。

长老甜甜地一笑,“不错!走吧,去用功!”隆波经常听到祖师大德说这句话。每次找祖师大德都会得到这句话——“去吧,去用功!”如果请求说希望获得更多的波罗密,希望多沾沾法喜之类的,是会被赶走的。而隆波从未这么做过,不曾兴奋地坐着,然后看着师父的脸。

我们学法一定得花最多时间来探究自己,因此不用问太多。好,接下来有谁想要提问?(大家笑)没有吗?好,住在寺庙的先来。这样吧,不用求忏悔也不用感谢,这些都免了。高帽子也不要戴,直接进入主题,不用讲得太长。其实和隆波互动时,隆波看到你的脸就知道你所有的曲折心思了。隆波很会看面相,但也会让你们说一点点,这才可以方便他们录音。

好,请说。

(法谈部分完)

问答篇

2017年8月13日

居士1:自己迷失很多,但也知道迷失很多。
隆波:是迷失很多,还是迷失很久?
居士1:迷失很久。
隆波:迷失很久不好,迷失很多次很好。迷失很多次,意味着一会儿迷失、一会儿迷失,也说明一会儿觉知、一会儿觉知;如果迷失了很久,则是迷失之后知道一刹那,然后又迷失很长时间,几乎一整天都没有觉知。因此,觉知越频繁或迷失得越频繁越好。
频繁的迷失很好,迷失了很久不好。不修行的人,一天只迷失唯一一次,从醒来到睡着,一直在迷失。我们能够迷失一百次,也就是觉性生起了一百次。所以,继续去用功练习,迷失得还不够,要常常的迷失。

居士2:我已经睡着了。
隆波:你的心在黏着于宁静,感觉到了吗?比如当下一刻,你就在黏着于宁静。
居士2:是的。
隆波:是你在辅助它,让它宁静的。放任它,让它去工作,别辅助它。最好的心是平常而普通的心。
你现在的心是不正常的,是你故意营造出来的,要扔掉这个营造的宁静心。出去接触所缘,让心跌宕起伏之后,觉性紧随着去知道心的跌宕起伏。眼见色,心满意或不满意,及时的知道;耳听见声,有贪、瞋等现象,及时的知道。不断地觉知下去,不断地去看变化,这称为“修行”。
如果让心静止不动,什么来了都是如如不动,这是不行的,不会生起智慧,要放下这个。
居士2:好的,有家庭作业吗?
隆波:这就是啊!很难的,要放下是很难的。
居士2:感恩您!
隆波:好,接下来谁要提问?啊?!还有吗?(大家笑,隆波也笑)今天举手的中国人很少。

居士3:顶礼隆波!最近我感觉自己在刻意的修行,而且有时候心会如如不动,但我不确定这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
隆波:如果它是自行如如不动的,心就会轻松、空旷、滋润;如果刻意的如如不动,心就会憋闷。
居士3:有时我觉得是自己在刻意的让它如如不动。
隆波:嗯,是有刻意在如如不动。
居士3:好像是在压制。
隆波:要及时知道在刻意压制,接下来,它就会自行松开。
居士3:感恩师父!

居士4:我跟隆波学法大约两年了,最近感觉自己瞋心很重,“我慢”也很严重,想知道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隆波:没有修行之前,我们有瞋心却不知道有嗔心;有我慢也不知道有慢心。现在修行了,烦恼习气生起——瞋心、我慢生起了,我们能够及时知道,所以它们看似就显得更多。生起了烦恼习气不是问题,无需批判烦恼习气生起。而是当烦恼习气生起时,你的心不喜欢它,要知道心不喜欢。
因此,任何境界生起,善也行,不善也可以,苦也行,乐也可以,当它们生起之后,我们满意了,要知道满意;不满意,要知道不满意。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比如瞋心常常生起,你不喜欢嗔心,要知道“心不喜欢”。
修行就是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而不是去对治——去不让心有瞋。
居士4:(说中文)
隆波:观察到了吗?在你说话的时候,走神进入念头的世界了,说话的时候没有觉知自己。
居士4:(说中文)
隆波:嗯。如果可以这样看见就不错。
居士4:我最近的烦恼习气很重,心不喜欢,想要对治。
隆波:嗯,不要对治。如果我们能够驱除烦恼习气,那么它就是“我”了——是可以掌控的了。事实上,我们掌控不了,无论善或不善,它们自行生起,我们掌控不了它们,但可以及时知道。如果及时知道且心保持中立,烦恼习气控制不了我们的心,我们就不会因为烦恼习气而去造恶或感到痛苦与焦虑。我们会看见烦恼习气生起了,仿佛是看见别人有烦恼习气似的,而我们不会痛苦和焦虑。
居士4:感恩隆波!

居士5:(说中文)
隆波:你的小孩长大了吗?
居士5:两岁了。
隆波:跟隆波学法有几年了,从老婆怀孕开始学法,现在孩子都长大了。你的修行怎么样?
居士5:感觉自己的修行没什么进步。
隆波:进步了。你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如果觉性常常生起,就可以称为“修行进步了”;如果在毫无刻意与打压的情况下,心不断的与自己在一起, 就可以称为“进步”。不断地有觉性是进步,有禅定也是进步。看见诸蕴分离,看见身体自行工作,看见心在自行工作,这是更大的进步。
因此,修行的进步不像读书——有人能为我们保证。如果觉性能够频繁且更快地生起,就是进步;有禅定——心常常与自己在一起,也是进步;看见诸蕴分离,看见诸蕴工作,则是更大的进步。
所以,修行的进步不是以其他事物来衡量的,而是要看觉性、禅定和智慧等善法与美德增长了吗?如果它们有所提升,就称为“在进步”。
你现在修行很好,不是不好,只是夹带一点点痴而已——心有一点点迷糊。心迷糊,要知道心有迷糊;心没有挣扎与讨厌,这是更大的进步。比如,心迷糊之后感到不喜欢,就说明功夫不够;如果心迷糊了,知道迷糊了,心保持中立,未对其生起排斥,这就是进步!

居士6:我想知道五蕴分离以后应该如何修行。再有,我现在的修行是进步了,还是在原地踏步?
隆波:还在进步之中。一旦五蕴分离,就不要让心静止,而要不断地观照五蕴在工作。比如能够看见——心可以自行思考,一会儿就自己跑去想了。不断地观照下去,实相是它始终在思、在想、在演绎、造作。或者,看到了吗?身体在不断地活动、呼吸等等的,它不是“我”,它是被觉知的对象;苦乐的感觉也是被心觉知与觉察的对象;善、不善、贪嗔痴也不是“我”,都是被心觉知与觉察的对象。无论什么现象都是被觉知与被觉察的对象,全都不是“我”。至于作为知者的心,也是生生灭灭——一会儿是知者,一会儿又是想者,这称为“在开发着智慧”。
若开发智慧至某一时段,心会散乱,就要修习奢摩他,去观呼吸或念诵“佛陀”,什么都行,只要让心得到休息。修习奢摩他就像是让心获得休息的港湾,一旦心透过休息而积累了力量,就回来继续观身与观心工作,这样才会进步与提升。

居士7:在固定形式的修习中,我有时看见诸蕴分离,有时看见诸蕴聚合。蕴聚合以后,心会觉得不喜欢,请求隆波给予开示。
隆波:蕴分离之后,你感到满意,要知道满意;蕴没有分离,你感到不满意,要知道不满意。及时的知道心,就是这一点。
因此,无论什么境界生起都可以。只是境界生起之后,心若满意,要及时知道;心若不满意,也要及时知道。心若未及时知道,欲望(也就是“想要”)将会生起;欲望一旦生起,心就会挣扎与造作,这样我们就离涅槃越来越远了。
心若契入中立,摆脱掉满意或不满意,没有进一步地造作,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没有造作出欲望,心就会越来越多地领悟到法。
所以,诸蕴分离之后感到满意,要知道满意;诸蕴聚合之后觉得不满意,要知道不满意。及时的知道满意或不满意,这样就不错。而后心会自行中立,无需刻意中立,心会自行中立的。如果我们刻意令心中立,那又是进一步的造作了。
翻译得非常棒。她说了很长,翻译总结下来只剩两三句话,这是擅长于浓缩,属于四无碍解之一,能把长篇大论浓缩得短小精悍。还有另一种能力是可以把短小精悍的篇章扩展为长篇大论。

居士8:我平时在家听隆波的法谈,这是第一次来禅修,想请隆波指导。
隆波:你的修行已经不错了,修行得很好。不断地觉知自己,轻轻松松地觉知,不要打压。比如现在就有一点打压,如果打压,就会感到憋闷,不要打压它。我们轻轻松松地觉知,看见了吗?这个身体不是“我”,而是被心觉知的对象。苦、乐的感觉也是被觉知的对象,贪、嗔、痴也是被觉知的对象。至于心,则是不断的运作变化——一会儿觉知,一会儿跑去想,一会儿跑去紧盯等等的。就这样不断的及时知道身心的变化,还是不错的!
居士8:(说中文)
隆波:只是你应该不时地训练禅定,让心偶尔小憩。比如,有时与念诵词“佛陀、佛陀”在一起,或是不断地念经,以便让心获得休息。心一宁静了,就会获得力量,修行也会变得简单起来。

居士9:这是我第三次参加禅修。我按照隆波的教导在不断地用功,觉得今年的修行有所进步,心情轻松快乐了。想请教隆波——我如今卡在哪里?我想要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层楼。
隆波:别“想要”啊!有了“想要”,就无法进步了。不断地觉知当下,它会自行进步的。在这位女居士之前做禅修报告的男居士,这一刻你的心没有归位,感觉到了吗?心跑到了外面,要知道“它去到了外面”。心一定要真正归位,但不是通过强拉的方式。如果通过强拉的方式归位,心会感到憋闷,那样就错了。至于这位女居士,刚才走神了,心跑了,到现在都还没回来。
要觉知自己!现在的觉知力度太大,会憋闷的。别刻意觉知,如果刻意去觉知,就会憋闷。就只是在心走神或去到外面时,知道心走神或是去到外面了。仅仅这样就够了,它会自行回来的。

居士10:我从去年开始听隆波的开示,自认为明白了修行原则,但真正实践却发现还是不清楚。因此,请隆波开示。
隆波:你依然喜欢紧盯,也仍然喜欢打压心。比如当下一刻,你在强迫它比真实的情况更平静,如果它就这样静止着,你会看不见境界。它会安安静静,不太有什么现象可供观察。
因此,别强迫让它静止,要保持平常而普通的心,无需惦记着学法或修行,就只是平平常常地生活,但是有什么感觉生起之后,要觉知。如果无法觉知感觉,就观身体动来动去——身体扫地、身体洗衣、身体微笑、身体板着面孔……不断去感觉,轻轻松松去感觉身和心。

居士11:我用的方法是念诵,然后观心的跑掉,只是我听到隆波开示说,要找让心有快乐的所缘。但我从未感到心有快乐,因此想请隆波帮忙看看。
隆波:对的,你去念诵,然后心跑掉了,知道;心跑掉了,知道;只是这样修就够了。接下来,觉性会自行生起,一旦心跑了,我们并未刻意要觉知,它也会自行觉知,这称之为“觉性已经生起”。
一旦心跑了,我们及时知道,心就会安住,就会在毫无打压的情况之下不再跑掉,于是禅定就生起。接下来,看见心再次跑掉,再不断的觉知,接着智慧生起,将会领悟:心可以自行跑掉。
感觉到了吗?心可以自行跑掉。我们没有强迫它,它是自己跑的。觉知的心也是临时存在,而且无法强求也无法呵护——它一会儿就消失了,变成了跑掉的心。它一会是觉知的心,一会是跑掉的心。修行之后,只这样观照就够了,你已经修对了。
居士11(中国人):谢谢!

居士12:我在日常生活使用念诵“佛陀”的方法,有时看见心跑去想了,有时觉得心在紧盯。请隆波给予开示。
隆波:那说明已经训练对了。起步阶段练习一种禅法,什么都行,念诵什么内容都行,观呼吸可以,或者观行、住、坐、卧等等全都可以。练习一种禅法,然后及时知道心——心跑掉之后,知道;心跑掉之后,知道。只是这样就能进步——慢慢会自行生起觉性、戒、定、慧。感觉到了吗?心能够自行跑去想。
比如当下一刻,感觉到了吗?你在打压。当下一刻在打压,会感觉憋闷、紧绷。就这样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在打压,及时知道;心放下,未打压,在觉知,我们也知道。心跑掉了,一旦知道心跑了就会打压;一旦打压,我们又进一步知道在打压。刚入门的人,心跑了然后知道,知道之后就会打压。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情形。
居士12(中国人):讲中文。

居士13:请隆波给予开示。
隆波:当下一刻的心在外面,感觉到了吗?比如你的心来到了隆波这里。要不断地觉知自己——心跑到了外面,跑来隆波这里,要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也要及时知道。无论心跑到哪里,都要不断地及时知道。就是这样实践才称之为“修行”。你现在的状态称为“心没有归位”,也就是心跑到了外面,要及时地知道。
中国人不错,OK!中国人的禅修班大部分都不错,很是赏心悦目。有时泰国人的禅修班都没有这种效果。最近一期泰国人的禅修班,大部分都是紧盯的高手,不然就是思想家。远道而来的中国人非常用心地透过各种方式学习,修行正确的人非常多,不错!
高兴了,要知道高兴。

居士14:我从今年元月开始学习隆波的法,现在想请隆波给予开示。
隆波:嗯?!你的修行已经进步了,修行已经对了,需要继续不断地用功。
现在的心比真实的状态更平静,感觉到了吗?你是通过打压而让它安静的。别打压,松开它。你的身体这样移动,看见身体在移动,去感觉。仿佛在看着别人移动,看着他人点头,就像看着他人一般的看着身体。就像看着他人似的看着自己的心——它生气了,我们就像看见别人在生气,我们并没有生气,只是旁观者。轻轻松松地不断这样去观照自己。
哦哟,中国人现在很会问问题——问得短小而精悍。法的实践精髓是不冗长的,如果是长篇大论,就是思维出来的。好啦,请!

居士15:我曾听老师们讲——事实上,针对具体某人的法,只有一点点。是这样吗?
隆波:是的。
居士15:请隆波对此讲解一下!
隆波:别想太多。
居士15:谢谢。
隆波:直接去觉知,去觉知身、觉知心,不需要多想。具体的某人只需要一点点的法,比如有些人只是看见——心跑掉了觉知,跑掉了觉知,就够了。也就是看见成对的境界就够了。例如看见身体呼气而后吸气,身体并非一成不变,如此即可。看见心时苦时乐,仅仅这样也行,并不需要学习很多。或者有时看见心在生气——一会儿心在生气,一会儿又不生气,就只学习这些就够了。有些人贪心很重,看到什么都想占有,心有贪,知道;心无贪,知道。有些人的心跑了——心散乱,知道;心安住,也知道。对于具体某人而言,只要学习一点点而已。唯一的前提条件是——真的在观照。只要学习一小部分,明白之后就明白一切。
别想太多。这是针对你的指导——你想得过多了!

居士16:我有时散乱、有时昏沉。请隆波开示。
隆波:散乱时,知道散乱;不喜欢散乱,知道不喜欢散乱;昏沉时,知道昏沉;不喜欢昏沉,知道不喜欢昏沉。不断地及时知道和去感知境界或状态,然后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它时而喜欢,时而不喜欢,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地训练。
事实上,修行并没有什么难的——平常而普通地及时知道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到了某一点,就会领悟实相——此身此心不是“我”,此身此心是苦。
它会自行洞悉到的,无需多想!

居士17:我觉得自己开始会觉知了。
隆波:对,已经对了。但是现在没有觉知,现在跑去想了。
嗯!这样是觉知,但是别呵护这个觉知。不需要一直觉知,它觉知就觉知,走神就走神,要跑就跑,我们只是如其本来地紧随着感知到。如果努力要一直觉知,就错了——太过于打压自己了。

居士18:我平时的心很散乱,想请隆波开示。
隆波:心散乱了,就去观身呼吸,然后不断地觉知自己。不喜欢呼吸就去念诵或念经,然后在心跑掉的时候及时知道。你的心太散乱,要常常觉知,接下来,心会慢慢顺服,就可以安静下来。
因此,练习某种禅法——念诵也行,念经也行,或者经行也可以。然后,心跑掉了,知道;心跑掉了,知道,接下来,散乱会自行消失。但是无法平白无故让它不散乱,否则就更苦闷。苦闷的心是无法修行的,心必须轻松而舒坦。

居士19:顶礼隆波!
隆波:哦,说的是泰文?!
居士19:我听隆波的法谈已经一年多了,这是第一次来现场听法。
隆波:你有看见自己的变化吗?
居士19:有。
隆波:看得出来吗?
居士19:自以为看得出来,隆波。
隆波:慢慢去用功!不断地修行。比如当下一刻,心有些散开在外,看得出来吗?
居士19:是的,而且很紧张,隆波。
隆波:如果能够知道它,就没关系。若是知道了,那么一切境界全是平等的,所有的境界没有对错之分。比如,心有瞋,并没有错。心有瞋,我们觉知;心不喜欢,也觉知。
居士19:好的。
隆波:去用功!它还没有进入到心,心太过于散开了。
居士19:现在还是过于散开吗?
隆波:对,现在还是散开的。当下一刻很紧张,因为紧张,所以散开了。
居士19:好的。
隆波:你要慢慢体会。
居士19:好的。
隆波:最后一个人了。
翻译真棒!中国人来自五湖四海,他全都能够翻译。只是翻译得是否正确,根本没有人知道。但是隆波知道翻译对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进步,如果翻译错了,他们肯定会越来越糟的。

居士20:我想知道自己是否证得了道与果。
隆波:没有。
体证道与果的圣者并不是超人,而是修行以后洞见到身心实相的人——这个身体不是“我”,这个心不是“我”,“我”不存在。
然而这不是停在思维层面,而是心真的这样认知到了。如果修行以后,有时候觉得“我”不存在了,可是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我”,不断地有“我”藏在骨子里,就说明还不是圣者。
你的“我”尚未断裂,慢慢去观察和体会。什么东西都经不起自我省察的。
能够帮到我们的法宝有两样:一,称之为“善知识”,善知识是指真正会修行的高僧大德,假的高僧大德也很多,并不是每个人的教导都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善知识或是不确定谁是善知识,那么帮助我们的另一个法宝就是自我省察,慢慢去省察自己还有什么烦恼习气尚在。
以为已经消失的烦恼习气,有时只是暂时藏起来了。消失是因为它真的没有了,还是因为我们人为地让心静止与空无了?如果让心静止与空无,然后宣称没有“我”了,这不是真品。
如果正处在走神和发呆的状态,也是感觉不到“我”的,这个可信度还要略高些。正在令心空无,却宣称没有了烦恼习气,这是不行的。要慢慢省察,什么都经不起自我省察。慢慢观察自己的真实面孔是什么,什么烦恼习气还在,什么烦恼习气没有了。“没有”是恒久的还是暂时的?或是因为我们在打压所导致的?慢慢去观察。
大家离自己的指导老师很远。以前隆波的指导老师在东北部、北部,也是久久才亲近一次。大家从中国来跟隆波学习,指导老师在泰国,很难帮上忙。因此要训练自我省察,自我省察是最好、最殊胜的,好过于不断问这个人与那个人。问了那个人或这个人,他的回答若是错的,反而导致我们彻底迷路,这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我们对自己进行不偏不倚的自我省察,就能发现事实,但必须要不偏不倚。如果自我省察的时候对自己有所偏袒就不行了,不能称之为“会省察”。
今天结束了,请大家回家。哦,今天隆波检查禅修进度的人数非常非常多,举手的中国人都给了机会,而且还赠送了没有举手的一号。

(全文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