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的是证悟初果︱上篇、中篇、下篇

上篇

2017年08月19日

如果跟随隆波学法之后,还要去这个寺庙或那个道场参学,就会无法厘清其中的脉络。

每个地方所使用的说法并不相同,即使说法相同,但实际的境界不同。比如讲解“四念处”,谁都能引经据典,但是真的着力于实践时,心是否正确呢?事实是:绝大部分人的心并未契入中道——不是太紧,就是太松。

因此,在开发智慧之前的重中之重是:先要把禅定(也就是心学)认真地学好。

有些人来分享——现在有人赞美隆波,说隆波如今已经“改邪归正”,开始教导禅定啦!隆波听了之后,不知道是该怜悯他们还是该怎样才好。因为虽然同样是在讲“禅定”,但是实践起来却是不一样的。

禅定分为好几种。有一种禅定,我们称之为“邪定”。即凡是没有觉性的禅定,都可称之为“邪定”,因为它并不是为了抵达道、果、涅槃的,根本不好用。

比如,打坐之后心往外送,看到鬼,看到天神,看到龙等等,那根本毫无意义。最多的是有人说看见龙拨弄手指来传达数字,那更没有意义。

或是打坐之后迷迷糊糊的,忘了自己,半醒半睡,这种打坐就是没有任何利益的。或打坐之后,心跑到外面,光明在外等等,心跑到外面,也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正确的禅定是心和自己在一起。心会觉知自己,是自然、平常、普通的。

平常普通人的心本来就已经很好了,我们却喜欢去改造它,让心变得不自然。

自然的心是舒服的、不苦闷的。但我们禅坐时却让心非常苦闷、宁静、呆滞、僵硬等等,这样就还是别打坐为好,因为这样的打坐方式已经错了。

去觉知自己,觉知。

在打坐时,观呼吸也行,念诵佛号也行,但不可以缺失觉性,必须始终保持觉性,那样才能称之为“会打坐”。

正确的禅定是伴随觉性的,没有觉性的禅定是不正确的禅定。因此,要不断地觉知自己。

打坐以后觉知,心走神了,去及时地知道;继续打坐,心再次走神,再次及时地知道。常常这样觉知,心最终就会安住并且醒过来。

心醒了之后,继续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进一步修习四念处,观身工作,观心工作。不用担心道与果何时会生起,我们的职责是用正确的心去修习四念处。

心具备正确的禅定,意即心有在觉知自己,其实就是自然、平常、普通的心!

身体一举一动,觉知;心有任何动静,觉知。最终智慧就会生起,洞见到——身不是“我”,而是被觉知与被观察的对象;苦乐不是“我”,而是被觉知与被观察的对象;好坏不是“我”,也是被觉知与被观察的对象;这个心同样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

心一会儿贪、一会儿瞋、一会儿痴,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地紧随着去观察、去觉知。最后就会洞见——心能够自行变化,我们并没有让它快乐,它也能自行快乐;我们并没有指挥它“别痛苦”之类的,心还是会自己苦起来,无法掌控。

即使提醒说:别生气了!它也会自己生气。别贪!它也会自己贪起来。别迷啊!一旦刻意想要“不迷”,立即就已经迷了,迷失于想“怎样可以不迷”,这已经是迷失了。

因此,如果我们不断地去观察实相,最后就会洞见到实相——心是无常的、无法被掌控的、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心若是真正的“我”,我们就可以自主掌控它。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样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在五蕴之中,没有什么是我们绝对可以随心所欲去掌控的。

就是这样不断地去洞悉实相,某一天就会明白实相,心就会愿意接受实相。

在训练的初期,心还不愿意接受实相,也忍受不了实相。比如,打坐之后感觉到胳膊或者腿不是我,就会吓一跳,会觉得害怕。有人甚至因此而哭泣,感到惋惜: “我”不见了。

为什么“我”消失了会觉得可惜?因为误以为这个“我”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如果觉性和智慧获得进一步提升,“我”消失了……(有这种)感觉是很好的。“我”有的只是苦,除此之外根本一无是处。

智慧不够才会觉得“我”很好,或是看到“我”消失了就会伤心。不断地修行下去,直至有一天心可以接受实相——五蕴不是“我”。

当我们能够接受实相了,就会见法成为初果须陀洹。初果须陀洹洞见到了“我不存在”的实相,存在的都只是即生即灭的现象,没有什么是一个永恒的实体。

所谓的“我”,意思就是——一个永恒的实体,一直恒常存在。比如,一般人认为心是“我”,对吗?儿时的心和现在的心是同一颗,一个没有修行的人会认为过去的心和现在的心是同一颗心,现在的心和明年的心还是同一颗。这是不会修行。

如果会修行,就会照见心始终处于生灭之中——心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会儿苦、一会儿乐,心一会儿去看、一会儿去听、一会儿去想,不停在变化。并不是我们命令它变化,而是它可以自行变化,它不是“我”。修行至此才可以称为看到心的实相——心不是“我”。

这样慢慢观察,起初会清除有“我”的邪见,接下来会进一步领悟:五蕴不是“我”。

那五蕴又是什么呢?五蕴本身是苦。一旦了知五蕴是苦,心就会放下五蕴。只要还没有照见苦,就还是放不下。

因此,有些祖师大德教导道:倘若未照见苦,就尚未照见法。

尚未看到苦,就尚未见到法!因为还在迷失,还在把苦当作是乐。比如这个身体是苦,我们却以为它是乐的,这称为“不了解法”。

所以要不断地觉知自己,一定要证得初果须陀洹。在所有的道果中,须陀洹道是最难生起的。

如果我们证得须陀洹的道与果,成为了初果须陀洹,剩下的(道与果)就会自动自发了,因为未来无论怎样都会获证斯陀含、阿那含与阿罗汉。

因此,最难的就是体证初果须陀洹,因为它强烈地违背了我们的感觉,我们觉得真的有一个“我”存在。

所以,我们一定要洞见到“我不存在”的实相。身不是“我”,只是世间的物质,它只是我们从世间临时借用的东西而已。心也不是“我”,我们无法去指挥它。它完全自行运作,时苦、时乐、时好、时坏。如此反复地观察,直到心愿意接受实相。

当心愿意接受实相,就会体证初果须陀洹。一旦证到初果须陀洹,剩下的就简单了。

平平常常地修习四念处,不断地觉知身与觉知心,不断地去观察。根器更利了,就会不断地、有次第地提升与进步。

我们无法指挥心去证悟道与果,心会自行证悟的。所以我们并没有做什么,仅仅只是发展觉性,不断地探究名色(身心)的实相,然后心会自行提升。所以说,最难的是证悟初果须陀洹!

中篇

2017年08月19日

佛陀曾经对他的两位上首大弟子——舍利弗尊者与大目犍连尊者作过比喻。

大目犍连尊者神通自在,谁的心是什么样,他全都知道。他也非常精通于调整和纠正弟子们的禅修状态,擅长于教导初果圣者令其证悟更高的法,乃至证悟阿罗汉。

而舍利弗尊者的智慧极为宽广,但神通不及大目犍连尊者那么多——虽然他同样也有神通,但是没有那么多。但舍利弗尊者的厉害之处在于:擅长于教导凡夫,令其能够证悟初果须陀洹。他们各有各的天赋。

佛陀推崇舍利弗尊者,就是因为舍利弗尊者就像是赋予我们新生的父母一样,让我们再次出生于出世间,即圣者的境地——成为圣者初果须陀洹。而大目犍连尊者就像是我们的师哥师姐,我们出生以后,他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让我们健壮,协助我们自食其力。

因此,佛陀说:舍利弗尊者就像是父母,而大目犍连尊者就像是学长。

请仔细体会,佛陀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证须陀洹?因为只要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有一天就肯定会证到阿罗汉,不可能原地踏步,心将会自行提升。

因为初果须陀洹已经洞见到“我不存在”的实相,于是就会不断地觉知,觉性、禅定和智慧开始自行运作。它不会忘记自己,它会不断地觉知自己。觉性好起来,禅定好起来,智慧也好起来。

心不断地觉知自己,不断地照见自身的实相。最后照见身体是苦,根本没有任何快乐,心就会从世间跳脱,彻底抽身而出。心从我们所处的世间跳脱出来,契入三果阿那含的境界。

如果我们有“耳朵”、有“眼睛”,那么谁是三果阿那含,我们只要一瞥,就晓得了。因为他的心再也不会黏着于世间。

所谓世间,其实就是名法与色法。

我们是透过眼、耳、鼻、舌、身去感知世间的,心不再执着了,就再不会跑进世间,所以欲界的贪和瞋再也无法干扰到心。因为心不再迷失于所有的色、身、香、味、触,欲界的贪与嗔便不会再生起。

慢慢去用功,一旦证到三果,心就会从此世间彻底解脱出来,然后构建出另一类世间。

我们所处的世间
被称为“流浪五欲的界地”,
也就是心依然还
浪迹于眼、耳、鼻、舌、身,
依然居无定所,
像流浪汉一样

不停地浪迹于五欲之中,
所有的色、声、香、味、触
都还会拐骗心。

一旦证到三果阿那含,心就再也不会浪迹于五欲,无论何种色、声、香、味、触,心对它们都再也没有了兴趣。

心喜欢上更细腻的现象,即色界贪与无色界贪,比如喜欢艺术品,还会喜欢高级艺术,或是喜欢宁静。这是更微细的界地,即色界、无色界,心对它们依然喜欢。还有微细的烦恼习气,还会和别人对比,还会散乱在法里,依然还黏着于色与无色,但是不再黏着于五欲。

比如,喜欢艺术品之类的,依然有所黏着。中国也有喜欢字画等等的人吧?也有人喜欢瓷器,喜欢之后,心会有快乐,也有人喜欢佛牌。有些佛牌的外观并不美,但是有人看过之后,哦哟,感到很快乐,非常享受,那是更微细的贪欲。

有人每年都要印刷日历来结缘。有一年的日历里附有金属铸造的佛牌图片(“帅气”与“铸造”在泰语是同一个词),使用金属“铸造”的佛牌成为“帅气”的佛牌。隆波打开来一看——哪里帅气了?一点都不帅。外观很难看,但是拥有者却激动不已,感到快乐。并不是由于外形美带来的快乐,快乐是来自于心里,这属于更微细的贪欲。

如果证得初果以后,大家就不用担心了,心会慢慢地自行探究、自行提升的。

要有觉性,先持守五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戒持到最好。

作为居士,有时候会破五戒,破戒以后别难过,重新再提醒自己去用心持戒。然后每天让心和自己在一起,不要魂不守舍。

去训练让心频繁地跟自己在一起的方法,即练习某一种禅法,比如念诵佛陀或观呼吸,然后在心跑掉的时候及时地知道。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呼吸、呼吸,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心跑到呼吸上了,也及时知道,等等。

接下来,心跑的一瞬间,即刻觉知,禅定就会生起,心就会和自己在一起而没有溜走。这样就能够获得良好的禅定,心和自己在一起了。在毫无打压的情况下,心轻轻松松地和自己在一起。

有些人的心是和自己在一起,可是却在打压。不要这样,如果是这样就不好用了。苦闷的心是无法开发智慧的,禅定也不会生起。

心是轻轻松松的,禅定方能生起,因为快乐是生起禅定的近因。

我们就这样平常而普通地去生活,轻轻松松的,呼吸以后觉知自己,或念诵佛号,去觉知自己。心一旦跑掉了,知道,心又跑掉了,再知道,然后继续回来观呼吸或念诵佛陀。心又一次跑掉,又再次知道,并不阻止心跑。

如果强迫它不跑,心就会苦闷,就又不好用了。一定要是“不苦闷”的。因此,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

修习任何一种禅法,然后心跑了,知道;这样我们就会得到正确的禅定。

一旦具备正确的禅定,心和自己在一起之后,我们就去观身工作、观心工作。一旦忆念到身体,就会感觉到它不是我,它只是被觉知与被观察的对象,而不是“我”;或是苦、乐的感觉生起时,我们的觉性能够记得苦乐生起了,进而就看到苦乐不是“我”,只是被觉知的对象;当贪、嗔、痴或者善法生起时,觉性会立马捕捉到它们,进而照见——生生灭灭的贪、瞋、痴或善法,也不是“我”,我们无法掌控它们,它们来了就走。

就是这样不断地探究自己的心:一会儿心是知者,一会儿是想者,一会儿又是跑去聚焦的紧盯者,心不断地变化,不是“我”,不是“我的”,掌控不了它。就是这样开发智慧。

就像这样不断开发智慧,有觉性地觉知身,有觉性地觉知心,照见身的实相——不是“我”,洞见心的实相——也不是“我”,最后智慧生起,心愿意接受“我不存在”时,就会成为初果须陀洹,并且在未来某日成为阿罗汉。

因此,远道而来的中国人要牢牢掌握原则。看到大家的脸,隆波感到非常欣慰,也随喜各位!大家的面孔都显示出有在觉知自己,很好!

不过此刻开始不欣慰了,因为你们开始紧盯了,一旦听到隆波赞美自己很好,(就觉得)必须去呵护“冠军”的头衔。被呵护的心是呆滞的,这样并不好。

现在开始僵硬和呆滞了,别去打压它。要如其本来地觉知,然后有一天就会挖到宝藏。

修行并不是打坐,也不是经行,
修行是——不断地有觉性
了知身与心的实相。

如果打坐的时候不知道身心的实相,就还不好用,或者经行时,一边经行一边走神,或者经行后,心只是一味地静如死水,这也不行。

重点在于:不断地有觉性、有智慧去探究身心的实相,到了某天就会自行见法,不难的!

那些已经证悟的人会说:“不难!”比如去问三果阿那含圣者:“体证初果难吗?”“根本没什么难的!”再去问阿罗汉:“证到三果难吗?”“根本没看到有什么难的,非常简单!”

以前祖师大德教导隆波:“哦哟,不难的!帕默,不难的,修行很简单!”然后又会沉默一下:“嗯,但同样也很难!”

它难吗?我们要不断地觉知自己。它难吗?整年整年地读同一本书,读的是同样的内容——有关于身和心。探究自己的身和心,就像读一本书,有关身和心的书,只有单一的主题,要长年累月地读同一本书,甚至好多年。

难!因为懒得去读,它想去看别的,更想要去看电影或听音乐。因此,难,是因为我们不看、不实践。如果我们去看或去实践,常常地觉知,就不难,心会自己上路。

接下来作禅修报告,让住寺庙的人先开始。谁觉得有必要交禅修报告就提交,没必要的就传话筒。要尽量自助,别太过于依赖隆波,因为大家人数太多。如果每一个人都来问隆波,是不可能完成的。

以前隆波跟随祖师大德学法,一次只有一两个人。哦哟!祖师大德们可以教上好几个小时。现在无法这样了,大家人数太多了。

下篇

2017年08月19日

1

居士1:请允许我……
隆波:感觉到了吗?你的心有些不正常。

居士1:不知道。
隆波:你觉得(此刻)这样正常吗?

居士1:啊?!不正常。
隆波:嗯,看到了吗?已经知道了,不正常。

居士1:上次您开示说,我被“我要怎么做才会好”骗了。
隆波:什么?

居士1:我被“怎么做才会好”所骗,您指导我要常常去观身……
隆波:已经在训练的就不错了,心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感觉得到吗?

居士1:感觉得到。
隆波:嗯,别顽固!所以,隆波指导怎么做就去做,不要放弃!

居士1:好的。
隆波:觉知身体也行,而后观心就会越来越清楚。

居士1:好的,请您布置下家庭作业。
隆波:这就是家庭作业。

居士1:感恩!
隆波:家庭作业还能有什么呢?不是觉知身,就是觉知心,身心有什么可供觉知的,就觉知它。不是身,就是心,只有这些而已。

如果觉知以后能够洞见到身心的实相,则更为殊胜。仅仅觉知身与觉知心,只能获得觉性,如果觉知以后,同时洞悉身心的实相,就会收获智慧。

获得解脱是因为有智慧,而非因为有觉性;但是若无觉性,就不会有智慧。

2

隆波:怎么说?不是听说你来寺庙以后发愿止语了吗?
居士2:是的。

隆波:那怎么可以开口问问题呢?
居士2:昨天止语,今天不止语。

隆波:哦,今天不止语?!请讲。
居士2:看见心生起……

隆波:修行得很好,比以前进步了。
居士2:现在有新的境界生起,在胸口这里盘旋动荡。

隆波:就只是感知。
居士2:好的。

隆波:觉知下去就会看见有的只是苦,有的只是苦,根本没有别的。但是如果感到非常疲惫,就透过训练禅定来休息。休息得差不多了,就退出禅定(隆波演示),要温柔地退出,而不是突然这样出来,是退……退出来。一旦觉知后,就继续开发智慧,看着它们在胸口盘旋。很好,修行的进步非常非常大。

居士2:好像有什么要脱落或者不脱落似的。
隆波:什么?

居士2:它们盘旋不已,好像要脱落或者不脱落。
隆波:不需要让它们掉脱或者不掉脱,它们是什么样,就那样去感知它们。

居士2:它们自行运作。
隆波:它们是自行运作的,但如果观到厌倦或累了,要去训练禅定,退出禅定之后继续观察,以轻松自在而不干涉的心(来观察)。隆波之所以称赞“好”,是因为心此刻没有进去干涉,心在旁观,而蕴是分离的;心若跳进去抓取,心与行蕴就会聚合,那是不行的。

3

隆波:就是你要报告。心有痴,感觉到了吗?
居士3:没感觉到。

隆波:是迷迷糊糊的吗?感到模糊吗?
居士3:不知道。

隆波:感觉到昏沉吗?
居士3:也许。

隆波:嗯,如果观心的时候观不到,就去观身。觉知身体,接下来观心就会越来越清楚,你要先观身。隆波不让你通过是由于:你的心有痴、有迷糊却没有看见。因此要训练观身,以轻松的心去感觉,而不是以不正常的心,要以轻轻松松的心去感觉。先甜甜地笑一笑。(居士跟着指导尝试)感觉到了吗?笑的时候,你的心是苦闷的。

居士3:不知道。
隆波:那么去觉知身体。感觉到了吗?身体在摇头。观身,你还观不了心,去观身吧。观身也可以,观心也可以,同样都可以开悟。好,下一位。

4

居士4:顶礼隆波,我的心常常往外送。
隆波:害怕隆波吗?

居士4:什么?
隆波:害怕隆波吗?

居士4:害怕,刚才的心跳得非常厉害。
隆波:嗯,害怕的时候要知道,害怕了就知道。泰国人害怕话筒,而中国人喜欢话筒,抓起话筒就说,必须要问问题。觉知自己,要觉知,现在感觉到了吗?心在外面呢。心跑到了外面,要回来觉知身体,身体正在合掌,感觉到了吗?身体点头,感觉到了吗?但是别让心这样静止不动!感觉到了吗?你正在干扰,正在强迫心比它实际的状态更平静。要使用平常而普通的心。

居士4:好的。
隆波:嗯,就是使用这样的心。觉知身体,接着就会照见这个身体不是“我”。你别丢下身体,因为你是爱美、爱漂亮的人。你要多多地观身,这是适合你的禅法,然后自会清楚地看到心。你要观身。

居士4:感恩隆波。
隆波:接下来请举手,请!隆波对中国人真是感到不寒而栗啊!(隆波笑)你们太能举手了……

5

居士5:顶礼隆波,我每天都在固定形式里修行,三个月从未间断。
隆波:哦,不错。

居士5:只是在修行的时候,心里始终会有缘起法等等涌现。
隆波:嗯。

居士5:不知道要……
隆波:要及时知道,心正在散乱,直接去感知,散乱于法也是散乱。

居士5:好的。
隆波:心太多地散乱于法里,是属于毗钵舍那的杂染之一。散乱于法,智慧如泉涌,感悟非常多,但这都是心的包袱。

居士5:好的。
隆波:你要及时地知道心在散乱,而后心会宁静下来,重新拥有禅定。别去思维和分析太多,而要去觉知。

居士5:好的。
隆波:你的修行还是不错的,至于心讲法与教法之类的现象,要及时知道——那是散乱。

居士5:好的。
隆波:若未及时识破,就会成为毗钵舍那的杂染。

居士5:好的。
隆波:一个多月的时间能够修习到这个程度,非常棒!

6

居士6(中国人):请隆波给予开示。
隆波:仍然在黏着于紧盯,还在黏着。现在的心也是……隆波把脸做给你看(隆波演示),这样是不行的,心宁静地待在里面是不好的,必须让心自然且平常,才能够照见实相。

比如,曾经有一位高级军官来寺庙拜访隆波,他说自己的士兵非常规矩,走路的时候也是规规矩矩的。隆波说:你不能只看他们在排练场的表现,需要暗中观察,暗中观察才能知道规矩与否?试着透过窗户之类的进行暗中观察: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如何?走路的时候左踢右踹吗?

如果我们没有目不转睛地紧盯,就会看到实相。心也是同样的,如果我们紧盯着它,它就会“乖乖”的,在我们面前表现得规规矩矩,实际上,它是一只调皮捣蛋的猴子。我们紧盯着它时,它才表现得规规矩矩,但只要我们一不留神,它就会原形毕露,对吗?

因此,别强迫心静止不动,而要放任其工作。

7

居士7(中国人):我是第一次来学法,之前从未学过,因此懂的东西不多,请隆波开示。

隆波:这是你的福报。不了解太多,就不用去纠错,因为大部分人去学法都是紧盯,都是让心静止。而你从未训练过,所以心是平常、自然、普通的。

慢慢地觉知,试着笑一笑。(中国人笑)感觉到了吗?身体在笑,身体在点头,就这样不断地觉知下去。不断地观身,你是一个爱美、爱漂亮的人,因此要多多地观身,接下来,心是如何的,你会自行照见。

8

居士8:顶礼隆波,我是第一次来做禅修报告。
隆波:紧张吗?

居士8:非常紧张,看见心忐忑不安。
隆波:心忐忑不安以后,你有看见,不错,而不是忐忑不安了却没看见,那是不行的。

居士8:好的,我……
隆波:刚才说话之前,在你说“我”之前,感觉到了吗?胸口有一股力量涌现,有想要说话的冲动生起。我们要及时地知道,它会不断地冒出来,一会想要这样,一会想要那样,它们就在同一地点出没,但我们不要去守株待兔,让感觉先生起,之后才去感觉它们,那才是修行。

居士8:好的。
隆波:非常简单。

居士8:好的。
隆波:就是一整天这样去觉知。

居士8:好的,我看到烦恼习气非常多。
隆波:那样才好,它们都是从这里冒出来的。

居士8:冒出来?
隆波:对。

居士8:有时我是倒回来看的,隆波。
隆波:嗯,倒回来看就不太好了,如果是很久之后再倒回来去看的话,就没有多大意义;但如果生气了,一瞬间就知道生气了,这样就很好,而不是昨天生气,今天才知道,那就太慢了。

居士8:好的。
隆波:你的修行不错,已经会观心了,接下来要常常去观。如果哪一段时间觉得特别散乱了,就念诵佛陀,忆念佛陀或是自己的师父也可以。

居士8:好的,顶礼师父!

9

居士9(中国人):这是我第二次来参加禅修,上次回去之后有听法谈,观身与观心工作,但是有时候看见生气生起,好像被堵住了一样,请隆波开示。

隆波:我们不需要阻止它们,看着它们冒出来,然后知道它们生起了,而后它们灭去,我们也知道它们灭去了。接下来无论什么生起,我们都会看见每个生起的都会灭去,没有什么是生起而不灭的,要不断地探究这一点。

譬如,以前我们拼命寻找快乐,而现在我们看见:即使是快乐,也是生起而后临时存在,然后灭去,心就不会再拼命想要获得快乐;或是从前讨厌痛苦,但是现在看见了痛苦也是临时停留而后消失,于是不讨厌它们。心就这样契入中立——是苦,是乐,是好,是坏,心都保持中立,轻轻松松的。去继续不断用功。

(中国人表示感谢。)

10

居士10(中国人):我在家里会做固定形式的练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请问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

隆波:不需要改进。身体移动,去觉知,不需要调整;心是什么样子,也去觉知,无需调整什么。如其本来地觉知,无需改进什么,然后它会自行好起来。

11

居士11(中国人):这是我第三次来参加禅修,第一次隆波教导我去观心,但是观心的时间不长,因为我觉得自己可能禅定力不够。最近一段时间记忆力不太好,不知道有没有什么问题?请隆波给予开示。

隆波:做事的时候需要留意一些,比如放东西到这里,要提醒自己把东西放在这里了,而不是放的时候心在走神,根本不晓得自己放在了哪里。因此,不是不去觉知自己,而是要努力地不断觉知自己,做什么都要觉知自己,但不可过于苦闷。也不是做什么都心不在焉的,心没有跟自己在一起,东西放在哪儿也都不知道。

比如,当下这一刻,你的心在外面,看得出来吗?

嗯,不错,已经及时知道了,就是这样去觉知。

觉知自己的身体,你看见自己的骨架了吗?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有骨架的,轻松地觉知,觉知到自己的骨架。一旦觉知,心就没有去到外面了,但是要让心成为观者。看见骨头在另一边而心是观者,骨头与心是不同的部分,没有去聚合它们,然后再观身或观其他现象,就会更加清楚。

这样好过心一直在走神,否则心会走神的。如果你观到骨架,心就会有力量,不会太过于走神。但需要小心的是:你会去紧盯。一旦频繁地观骨头,心很快就会去死盯着骨头,紧盯以后,心会感到憋闷。如果感到憋闷了,就要停下来让心恢复自然。心一旦自然了,散开来跑到外面,又会什么都不知道,失去觉察,什么事情都不记,那时你要回来接着观自己的骨头。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进行。

你在观骨头时力度太大,只需要感觉到骨头就行了,而不是死死地盯着……紧盯,紧盯着骨头。不要这样,这会过于苦闷的。只是感觉……感觉到了吗?你有骨头,有头颅骨等等,不断去感觉,那么心便会得到禅定,获得很好的禅定。

这种禅定称之为“身至念”,有觉性地感知到一部分、一部分的身体。忆念到骨头,禅定将会好起来,心不会走神也不会健忘,身动,觉知;心动,觉知,这样接着开发智慧。

12

居士12(中国人):去年隆波指出我太松散了,我回去以后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有时会看见心不是“我”,但是看见有“我”时,心退出之后就会觉得沉重,一看见沉重,沉重就消失了。请隆波开示。

隆波:轻轻松松地觉知,别把知者抽出来,我们不需要去紧盯或是呵护着知者,否则就太累了。只是看见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感觉是被觉知、被觉察的对象之类的,而不用紧盯着知者。如果去紧盯着它,就会过于苦闷。

轻轻松松地觉知,你稍微紧绷和苦闷了一点点,但不是特别严重,基本还可以,属于“基本可以”的范畴。

中国人如果不说话,就根本看不出来是中国人,长相(和泰国人)一模一样,分不清谁是谁,只能在说话的时候加以区分,因为他们不会说泰文。

好,下一位。

13

居士13(中国人):有时候我看见苦,但在苦里找不到“我”,想请隆波予以指导。

隆波:她说了这么长……
翻译:我忘记她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但她又复述了第一个问题,可能她自己也忘了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隆波:要增加一点禅定,心依然还有点散乱。因此每天要做固定形式的练习,每天礼佛念经、呼吸以后去觉知自己,心跑去想了,觉知;心跑去想了,觉知,别去拉它!如果去拉它,就会觉得苦闷。而且要稍微加强一点禅定,你的禅定力太弱。

居士13(中国人):谢谢隆波!
隆波:事实上,隆波是有姓的,隆波姓沈,麦琪妈妈姓林。好,接下来请举手。哦哟!真是遍地开花。

14

居士14(中国人):我的心整天昏沉,没有力量,我想知道是不是现在修习不了奢摩他,也开发不了智慧?

隆波:等一下你去请教阿姜宋彩尊者。阿姜宋彩尊者的昏沉比其他人都厉害,在修行的早期,他整天被痴控制着,几乎整天都处在快要睡着的状态,通过努力竟然也可以证悟。你去向他讨教秘诀。

15

居士15(中国人):我听到隆波关于“如何修行”的开示,感觉像是找到了回家的路,可是我没有像别人那样有目标,而且没想要成为初果须陀洹之类的,我想问这样对吗?

隆波:没关系,没有目标也行。隆波在见到隆布敦长老的时候,也未曾想过要证初果、二果、阿罗汉之类的,从没有想过。

但是隆波有兴趣要探究自己,比如对自己的心整天能够变化不已感到非常有兴趣,为什么自己的心可以做那么多新奇的事?

如果不断地探究下去,道与果会自行生起的——即便我们没有这样的期待:今生很苦,想要离苦,想要涅槃,想要证悟初果之类的。

目标并不是必须的,只是心要有很强烈的驱动力去观察和体会,觉得它们很值得学习、很值得研究,这样就够了,仅仅只是让它有浓厚的兴趣去勤奋观察就够了。一旦多多地用功,最后就会自行领悟。

居士15(中国人):中国人提问。
隆波:给你布置一个作业,要去不断地觉知身体,要常常去觉知身体。

16

居士16(中国人):在修行的早期,我的心情非常急切,几个月过去以后,心好像轻松下来,好像觉得只要慢慢地走,无论怎样都肯定会到家的。

隆波:对的,如果急匆匆地走,半路就先跌倒了。慢慢地观,但要不停地走下去,慢慢地观下去,每天持续用功修行,然后自然会到达。

可是如果急匆匆的,很快就会丧失动力,然后就懒得修行了。一天一天地用功,不断地观身。

居士16(中国人):谢谢隆波!

17

居士17(中国人):去年我曾经来参加过禅修,有时有非常强烈的想要解脱的欲望,但同时又觉得非常痛苦……

隆波:对的。

居士17(中国人):去年年底我开始慢慢放下,好像放下了“想要”,有时看见心在觉知自己,觉性会自动自发地生起,好像觉性原本就已经存在了,我想知道我所训练的觉性是否正确?

隆波:对的。如果正确了,觉性是自行生起的。我们要不断地觉知自己的身心,接下来身心一发生什么,觉性就会自行生起,会自行知道。

但如果我们有了“想要”,那么生起的必然是苦,因为欲望或想要是让苦生起的原因。即便是想要变好,想要证悟道果,也是苦,没有例外。

因此无需“想要”,我们就只是精勤地在因地努力,无须想要去获得结果。当我们在因地上用功,不断地有觉性去觉知身和心,结果自会水到渠成。我们的目标是常常在因地上用功,不用期待结果,也不用关注结果,最后,结果会自行生起。

如果我们很贪心,想要获得成果却懒得在因地上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期待变成圣者之类的,这样只会是白白受苦,根本不会有任何益处。

居士17(中国人):去年我与一位居士租地想建立禅修中心,但是这样做之后,觉得心会散乱。我想知道:我应该修行先让自己离苦,然后才去做这方面的事情,还是可以两者兼顾?

隆波:现在还不是时候,力量不够,需要先自修。如果去做那些事,你就不能修行了,那样会整天被琐事缠身——成天忙于工作。现在先抓紧自修,让自己的心更加稳健一些,然后再去做。

居士17(中国人):感恩隆波!

18

居士18:您好!我来自美国,这是我第一次作禅修报告。
隆波:隆波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准备。

居士18:抱歉!
隆波:以为还是中国人。

居士18:抱歉!我出生在美国,口音非常重,听隆波的开示已经一年多了,然后自己独自修行,现在不确定修行得究竟怎么样?

隆波:已经修对了。
居士18:对了吗?

隆波:体会到了吗?真正的觉知是平常而普通的,并不需要强迫自己去觉知。比如现在这一刻,你的心走神了,感觉到了吗?

居士18:心走神得特别厉害。

隆波:嗯,心走神得特别厉害,接下来,当心走神以后,快一点去知道,就是这样而已,训练这个就足够了。

对于具体的某个人,修行并不需要做很多,譬如:只是心走神以后去知道,心走神以后去知道,仅仅这样就够了。接下来心就能牢记走神的状态,一旦走神了,刹那间觉性便会自行生起。

如果一走神了就知道,烦恼习气就控制不了心,戒也会自行产生;走神了,知道,于是心就不再走神,会和自己在一起,于是心就具备了禅定,禅定将会自行生起;走神了,知道,我们将会照见到——心能够自行走神,觉知也是临时的,很快就又再次走神,一切全都是生灭的:觉知是无常的,走神也是无常的,觉知无法被呵护,走神也无法被禁止,它们是无我的,这就是在开发智慧。

因此,走神了,知道,我们就只是这样觉知,也可以抵达苦的止息。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也就舒服了。

居士18:感恩!

19

居士19:顶礼隆波!
隆波:啊!还是以为是中国人。

居士19:我从去年开始修行,现在觉得心越来越自然了。
隆波:对的。

居士19:但是我的问题是:心依然反转到心,想要清清楚楚地观到心。隆波对这种状况有什么要开示的?

隆波:就只是知道,不用回转。你的心有一点散开在外面……要如其本来地知道,然后,心不喜欢,要知道不喜欢,关键在于保持中立。

如果我们知道境界或状态后,心散开去到外面,我们要知道它散开在外了,心保持中立,它就会自行归位。

因此,如果心没有中立,就会越发挣扎,会想方设法让其归位——那就将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居士19:这个我明白了,现在也在做,但它就是不进来。
隆波:不进来是它的事,不关我们的事。

居士19:好的。
隆波:我们学习是为了看见:它不是“我”,无法被掌控,一而再、再而三地学习下去。你的修行非常非常好!是否体会到心已经变了?

居士19:已经看见了。
隆波:心只是稍微有一点散开而已。

居士19:是的。
隆波: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心也是宽广的,无限延伸出去,但是它没有飘到外面。你的心是散开的,而且有一点外移,要如其本来地及时知道,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它不是“我”——你要这样去看。

居士19:顶礼隆波。
隆波:好,请回家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