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的是自己,最常忘的也是自己

2021年1月9日 18’28”~24’28”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心。

普通人在生气的时候,关注的是让自己生气的人事物,有些人甚至会对植物生气——这个树又是发芽、又是长枝,内心愤愤不平……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只关注让自己生气的对象,而不会返观“正在生气的心”。

作为修行者,我们跟普通人只有一点点区别。试问:可以生气吗?可以。别人可以生气,我们当然也可以,不需要故意自欺欺人,自认为心平气和,因为我们尚有嗔,就只是知道自己生气了(即可)。

生气以后,与其关注生气的对象,还不如返观“生气的心”——生气是从胸口冒出来的,一直在冒、冒、冒……如果是轻微的生气,看见它一冒头就灭了;如果是怒气冲天,血液就会瞬间冲到脸上。我们要慢慢去观察“心生气了”,这已经是在修行了。

贪婪时,知道“心有贪”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普通人有贪心时,关注的是自己了解、看到或接触后感到满意的对象。比如,逛商场看到新上市的手机品牌或型号,心里想要拥有,但却只注意到了手机,而没看到内心的贪,就是这样而已。

修行者跟普通人并不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也不是要让自己成为没有感觉的机器人,而是内心有了感觉,只知道「有了感觉」,并且看到感觉的生起、临时存在、灭去……只这样而已,就已经在修行了。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无法及时知道自己的感觉,只知道外在的对象。

如果不喜欢某人,我们只要见到他,就会一直盯着他挑刺儿;如果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我们就会心驰神往、目不转睛;如果闲暇无事,我们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回过去或冲向未来,(总之是在)散乱、走神、迷失……

不停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这不难做到,我们完全有能力让修行与生活水乳交融。碰到不喜欢的情况时,不要只盯着不喜欢的对象,而要看到心的“不喜欢”;看到喜欢的事物时,也不要陷在喜欢的事物里,而要返观到“心正在喜欢”。又或是闲暇无事,坐在那里追忆过去、憧憬未来而忘了当下,这已经属于迷失(或痴)了——“痴”是指没有觉知到正在呈现的状态。

名法与色法仅仅存在于当下;过去的,已经消失,徒留记忆而已;至于未来的,还未到来,只是一些想象。因此,我们应该持续地活在当下而不是迷失。

身动,觉知;心动,觉知,这是与“痴”在战斗。如果身动了,没有觉知;心动了,也没有觉知,这是正处于「痴」之中。

我们应该(这样)训练自己:心有了贪,要意识到,不要只是盯着让自己生起贪心的对象;心有了嗔,也要意识到,而不是一直纠缠在让自己嗔怒的对象上,不管那个对象是人、动物、还是其它任何东西……

通常来说,我们是不怎么生自己气的。偶尔有少数人会对自己生气,但大部分都是对别人生气。至于爱呢,我们最爱的是自己,但是忘记自己的频率也是最高的,这真是人类最大的盲区——爱自己,却一整天在忽略自己。按理说,喜爱什么就会愿意守着它、盯着它,可是我们明明爱自己却偏偏一直忘了自己,对“自己”毫无兴趣。

我们与不修行者之间只有一点区别:他们一直在关注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而我们关注的是作为能知、能观的心。

心有贪,及时知道;心有嗔,及时知道;心散乱到过去或未来而忘了当下的身心,也及时知道……就是这样及时知道、及时知道……训练下去便会获得“心寂止”,进一步也获得“烦恼寂止”;换句话说,既收获了禅定,也收获了智慧。

心之所以没有禅定,是由于烦恼杂染把心带跑了。如果能及时识破烦恼杂染,烦恼杂染就无法牵动着心,心就不会散乱,而能平静下来获得“心寂止”。

当我们看到所有的境界来了就走、来了就走,就会发现真相——无论属于名法或色法的任何境界,都是有因即生、无因即灭,无法掌控;它们并不是“不存在”,而只是随顺因缘的临时存在;一旦因缘消失,它们也就灭去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