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护六根、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完整版)

寺院仅仅才开放了一周,两天后就又要关闭了。不过我们已经有言在先,如果政府调整了防疫措施,那么寺院也会跟着调整,不可以我行我素地不配合。

抗击疫情跟打仗没有什么差别,打仗必须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当年泰国大城府王朝的溃败,就是由于人心涣散,部分人想要进攻,部分人想要逃跑,一盘散沙。如今也是一样,病毒现在已经攻陷了我们的首都,我们必须收复失地,所以就应该共同帮忙。

隆波必须取消在禅堂听法的原因是,那些组织、预约、检查大家进禅堂的大部分法工都是住在曼谷,春武里府的疫情等级没有曼谷严重,现在来春武里不方便了,因为疾病控制中心要求必须小心那些来自深红区域的人。如果你们从曼谷过来,这边就得加倍小心,所以干脆就别来了,否则会给春武里府的公务员增加负担。

事实上,法就在我们自己这里,我们应该从自身来学习法。现代人的学法优势强于隆波那一辈人。在隆波学法的时代,没有网络,而且探访高僧大德也很困难,路途遥远,有时即便去到了那里,也参访不到师父,因为他去外地办事了。有时候高僧大德虽然在寺庙里,但是正好在生病,所以也见不到。

现在就容易多了,只要上网就行了,甚至还有直播。隆波那时候不得不常常自我提醒说,法不在高僧大德那里,法在自身这里,就在这付身心之内。因此,就从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来学习法吧。

隆波很久才有一次面见高僧大德或是报告禅修进度的机会。虽然隆波参学过几十位高僧大德,但是听隆波汇报过禅修进度的师父,加起来只有六位而已,并且总共只做过大概七次禅修报告,不多的。

汇报禅修进度时,隆波大多只是向高僧大德报告说:“您是这样教导的,我自己照着练习,有了这样的结果,这是对还是错呢?”隆波自己心里觉得是修对了,因为透过自我观察,发现自己的烦恼减少了,所以询问高僧大德,自己是否修对了?如果修对了,怎样才能继续进步?如果修错了,就请求师父慈悲地指出自己错在了哪里。

即使坚信自己修对了,隆波也会先问问有没有修错。在向高僧大德请益时,隆波基本就是问这些;稍有新意的提问总共只有七次。比如,修行时,心一直在睡觉,身体睡着、心也睡着,无论如何都醒不过来。打坐也睡着,经行也睡着。当向隆布信长老请教说:“我的修行不知道是怎么了,自己实在没辙了,无法处理,只要一练习就会睡着。”长老却回答说:“不要怀疑了,知者,怀疑什么呢?继续修吧,在这个雨安居期内,你就会获得宝贝。”长老说,别疑虑了,于是隆波就真的不再疑虑。想睡,那就随它去吧。

不过,以前不像大家现在有这么多的机会向高僧大德请益,以前隆波都是忍耐着练习好几个月,才能遇到高僧大德一次。因此,平时隆波只是依靠如理作意来自我观察自己的练习情况,不善法有减弱吗?善法有所增长吗?审视这部分即可,不用弄得太复杂。不需要考虑“我能入定吗?”这类问题,不重要。只要观察自己的善法是否增长?不善法有否减少?

大家去训练,要保持觉性。

在隆波的个人修行中,非常重视……持戒,这是不可或缺的。每天固定形式的练习属于常态。隆波极重视“根律仪”——摄护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根律仪”是极重要的。

那时候,隆波非常害怕心跑掉之后生起烦恼,于是谨慎地守护自己的心,然后发现心可以跑到六个根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旦心跑去接触到所缘,就会生起苦、乐、善、不善——最后生起满意、不满意。有时是对色、声、香、味、触生起了满意或不满意,有时是对心理现象生起了满意或不满意:对这个所缘满意,对那个所缘不满意,不断地观察与体会。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所缘后,心会时而苦时而乐,时而善时而贪嗔痴……有时候满意,有时候不满意,这样不断地训练自己,直到能够自动自发地观察到心跑了,而不是禁止它跑。

正如隆布敦长老所说的:“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必然会往外送”;有眼睛能够看见画面,心就必然会去看……因为心生起在眼根时,才能看得到,心生起在耳根时,才能听到,统统都是“心往外送”。

可是我们仰仗着“根律仪”——当眼睛看到色法时,心感到满意或不满意了,我们就可以及时觉知到;心生起了善与不善、苦与乐、满意或是不满意时,我们也可以不断地及时觉知到。

起初,我们看不出来满不满意,那就去观察此刻的心乐、心苦,不乐不苦。不断地观察下去,让眼、耳、鼻、舌、身、意自然地接触所缘,不需要强迫心去静止,要让心自然的运作,那样一来,心便会时而造作乐、时而造作苦;时而造作善、时而造作不善。

起初我们只是看到这些而已,等到觉察越来越娴熟了,就会看到心接触所缘以后,不仅只有苦、乐,善与不善,还会顺带着生起“满意或不满意”。接触到满意的画面时,心会快乐,往往生起贪。而后心紧随而生满意,满意于这样的色、声、香、味、触——它会归结到心的满意或不满意。

起初觉察不到满意或不满意,只能看到心苦、心乐、心不苦不乐,或是心贪、心不贪,心嗔、心不嗔;心迷、心不迷,心散乱、心昏沉、萎靡不振……观察这些娴熟以后,就会接着发现,当快乐生起时,贪往往渗透进来,心觉得满意、喜欢,生起满足感;看到不满意、不中意的色法,嗔会渗透进来,没有快乐,嗔趁虚而入,觉得不满意、不喜欢,想让它赶快消失。

仰赖于根律仪:眼、耳、鼻、舌、身、意,要接触所缘就去接触吧,可是我们有觉性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心。

隆波就是这样训练的:从持五戒开始,每天进行固定形式的练习,让心有力量。在现实生活中,隆波训练根律仪,不逃避接触所缘。我们可以接触所缘,只不过接触之后要能读出自己的心——这就是“根律仪”。如果我们多去修习与提升自己,紧随而至的就是三妙行。

事实上,三妙行就是十善业。从哪里开始?从意妙行开始。经典习惯写成——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

隆波修习根律仪会看到,自己以觉性守护心,先有意妙行。意妙行有三个组成部分:心不伴随着贪、嗔、痴。如果有觉性,心有贪生起,我们及时知道并且对其中立,不憎恶它;如果憎恶它,就立刻变成嗔,我们只是及时识破。我们如果及时知道心,已生的不善就会灭去,未生的不善就不会生起。那一刻,善已经生起,因此,我们通过觉性守护心,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所缘,有觉性去守护心,心满意或不满意,及时知道;生起善或不善,及时知道,烦恼就无法掌控心。

我们的“意”就成为意妙行,即品行端正的心。品行端正的心,即心没有处在贪、嗔、痴的掌控下。获得这样的心,是源于训练根律仪直至娴熟。一旦心没有处在贪嗔痴的掌控下,语言自然端正:不说谎、不两舌、不说粗话、不说绮语。人之所以说谎、两舌、说粗话、说绮语,是因为烦恼控制了心,没有意妙行——心意不端才会口出恶语。

大家以为不重要,事实上极为重要:放任自己口出恶语,比如冷嘲热讽,说让他人起争执的话,说刺激别人烦恼的话,一点都不好,不善(业)必定会有果报。去写、去说、去发表让他人未生的烦恼生起、让他人已生的烦恼更加炙盛的内容,都属于恶口的范畴。有时是通过其他标志来说的,比如用大拇指,用心脏的形状、这样那样的表情包,同样是语言,只不过是通过符号来表达。我们所说的语言同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如此发音是这样的意思,属于大家都明白的共识。文字书写也同样是一种语言——用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导致他人生起了烦恼,就肯定有恶业,自己的心也一定会蒙上阴影。

如果我们做了很多导致他人生起不善的事情,或者举国上下不善心泛滥,就一定会对我们有影响:修行困难,心散乱,心动荡,不宁静……全有影响的。如果我们有根律仪,假设打开网络刚好听到,总理说话时以“呐咋”收尾(泰语“呐咋”属于女性用语,而泰国总理是男性),我们满意,及时知道;或者听到以后不满意,及时知道。没必要再去四处分享自己的感受,要读得懂自己的心,不要沦为烦恼的奴隶。否则心生不满,就不断地写骂人的话,刺激他人跟着起嗔心,我们的嗔就会更加强烈,而且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老子有众多追捧者……随之而来的全是不善,自己的心会受损坏掉,不可等闲视之。即便要发帖子或在网络发表自己的感受,一定要小心。

如果我们以觉性守护心,有根律仪,也就是以觉性在守护心,不善控制不了心,我们就有了意妙行,心没有被贪、嗔、痴所控制。我们就拥有语妙行——不说或不写谎话、不说令人起争执的内容、不说绮语,不说粗话,慢慢体会:现如今网上充斥着粗话、绮语、两舌、假新闻,如果整天深陷于网络的妄语、绮语中,心是不可能好的。因此离远一点,不要太关注它。关注自己的烦恼,要好过关心别人去做了什么,好好观察自己,否则,我们的心找不到宁静与快乐,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的。

我们有意妙行、语妙行,就会有身妙行,我们的所作所为会正直良善,不会通过身体造恶。比如,不伤害他人或其他众生、不偷盗、不邪淫,属于身妙行,身妙行即拥有了第一、二、三条戒;语妙行是拥有了第四条戒,意妙行属于心的板块——心无贪、无嗔、无痴。于是我们具备了十条善法——十善业道。如果善法俱全,就不用担心不进步,但如果善法不断缩水,是不会进步的。

不管称“十善业道”或“三妙行”,其实一回事,它仰赖于“根律仪”。一旦具备身、语、意妙行,佛陀开示:如果多多修习、提升三妙行,会让四念处的修行进步、圆满。因此,如果想要圆满四念处的修行,整天上网,带着心一直跌宕起伏,处于诸多不善之中,就别提圆满念处了,连持戒都有难度。

我们不要觉得这是小事,没事没事,并不触犯法律,不触犯法律的事却可能破戒;不破戒的事有可能不如法。如果我们修行是想取得道、果、涅槃,想见法,就一定要小心不破戒、不要违背法。不破戒就是持戒:具有“身妙行”“语妙行”,不要违背法就一定要有“意妙行”:心没有被贪、嗔、痴笼罩。如此,念处的修行就会圆满,是佛陀说的,而不是隆波自说自话。

佛陀说:如果多去修习根律仪,就会让三妙行圆满,如果多去修习三妙行,就会让四念处圆满。因此,戒律一定要持守,守护自己的心,然后再修习四念处。

修习四念处,一定要先能够训练去分离蕴,慢慢地训练,比如训练观身,我们会看到身体在动,心是观者,心和身是分开的;看到感受的生、住、灭,心是观者,心和受是分开的。感受会出现在两个领域:身体的感受与心的感受。或是行蕴,比如贪、嗔、痴生起了,我们就会看到贪、嗔、痴不是心,心是另一部分,是能觉知到贪、嗔、痴的“能知”。

当我们可以分离蕴时,不断地分离它们,接下来就会看到每一蕴将会彼此分离,我们看到色就是色,身体的苦受乐受或心里的苦乐舍受是另一部分,想蕴——记忆、界定,也是一个部分;而行蕴——造作好、造作坏,也是另一个部分。感知到眼、耳、鼻、舌、身、意根所缘的心,又是另一个部分。并且,我们还会遇到另一个奇怪的心,比如心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或是在意根迷失于去想时,还有另一种高级别的心——知者的心(能知的心)。

我们看到有迷失者、思考者、演绎者、造作者、看者、听者、闻气味者、尝味道者、接触身者的心,不过这些都与能知的心是不同的。

一旦我们有了能知的心,就会看到心分成了不同的部分。看的心生了就灭,看的心不是能知的心;听的心生了就灭,听的心不是能知的心; 闻气味、尝味道、感知身体接触的心又是另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被觉知、观察的对象,又都不是能知的心。

因此,心本身也是生灭的,一会儿变成看画面的心,一会儿又变成能知的心,这是对修行人而言的。一会儿变成看画面的心,一会儿又变成了知者的心;一会儿变成听声音的心,然后又变成知者的心。我们会不断有知者的心交替出现。

一旦我们有觉性及时知道跑到了眼、耳、鼻、舌、身或是跑到意根去想的心,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心都会灭去,然后生起知者的心来取代它们。因此,知者的心就像是稳固的阵地,一旦我们失去了稳固的阵地,心就会去到眼根;一旦失去了稳固的阵地,心就会去到耳根。但我们不用呵护知者,因为我们必然会看到色、听到声,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接触到什么,这对我们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一味和知者的心在一起,那开车的话,肯定当场死亡,伴随着痴暗、愚蠢、迷失而死。

心会在六个根门生灭,不用阻止它,但要及时知道它。一旦及时意识到心迷失去看了,迷失去看的心就会灭去,生起安住的心来代替,生起知者的心来代替;当心迷去听,我们有觉性及时知道心迷去听了;迷去听的心就会灭去,就会生起知者的心来代替,我们将会看到心的生灭。

如果训练尚未抵达心,就无法看到心的生灭,最多只能看到身体不是“我”,苦、乐、好、坏不是“我”,只能看到这个程度,但无法看到心不是“我”。如果无法看到心不是“我”,是无法体证道、果的。

因为要体证道、果,必须看到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要看到的一切,包括内六根和外六尘,它们统统不是“我”。最难观的就是心,想要看到心不是我,一定要经过大量的训练,看到一会儿知者的心生了就灭,变成了想者的心,想者的心生了就灭,变成了紧盯者的心,紧盯者的心生了就灭,又变成了知者的心。知者灭去,变成了看者的心,我们会看到心这样交替生灭。

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心本身是无常、苦、无我的。心要生起在眼根,指挥不了也阻止不了;心要生起在耳根,指挥不了也阻止不了;心要去意根工作,指挥不了也阻止不了;简单试试看:是真的吗?大家试试,一门心思地必须看着面前的某物,一心一意地看,目不转睛地看着,别让它消失,试试看,做得到吗?看任何东西都可以,包括看自己的手指也行,要一直清晰地看到。做得到吗?试试看。

我们会发现,强迫让心一直感知画面是做不到的,感知画面的心只存在片刻,手指就模糊了,真正看手指已模糊不清了,只剩下对这个手指的记忆。生起的真正看画面的心已经没有了,只是一瞬间而已。因此,命令让心一直看着画面是做不到的,指挥让心一直快乐也做不到,命令让心一直不苦也做不到,命令让心一直好也做不到,禁止它坏也做不到;命令它只能看画面或不要看画面,也做不到;指挥它只能听声音或不要听到声音,也做不到;比如,我们不想听到的声音,有时反而听得一清二楚。像隆波曾碰到过某些老人,谁跟他说什么,他都啊?啊?听不到,但儿孙批评时却听得一清二楚。

心是无我的,无法被命令也无法被掌控。

如果我们这样练习,就称之为在不断地修习四念处,拥有安住的心。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有三妙行:有戒,以及心没有被贪、嗔、痴所控制,然后才能将念处修习好。

训练让心安住时,如果心被贪、嗔、痴拉跑了,心是无法安住的,仅此而已。当心没有被贪、嗔、痴所笼罩时,它会自动安住。比如,心迷去想了,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迷失于想的心就会灭去,烦恼灭掉了。一旦烦恼灭去,散乱也会灭去,于是心就自动自发地安住起来。一旦心的安住训练得出神入化,心持续安住以后,就会看到色受想行识的生、住、灭,识蕴的生、住、灭,也就是看到了心在六根的生灭。

佛陀继续开示道:如果大家多去训练和提升根律仪,就会让三妙行圆满;如果多去持续地培育三妙行,就会让四念处圆满。如果四念处修习圆满了,七觉支就会圆满。七觉支是带领我们契入道、果、涅槃的善法,属于修习四念处所获得的结果。

如果没有修习四念处,七觉支是不会生起的。否则,觉性也是普通的觉性,而不是念觉支。七觉支是带领我们契入道、果的法,所以称之为“觉支”——也就是“觉悟的要素”。比如,仅仅精进用功并不算是抵达了精进觉支。精进觉支是唯有经过了严格修习四念处而提升上来的阶段。“觉支”是已经圆熟的善法,它会引领我们趋向证悟。

当我们多去修习念处,接下来觉性就会提升至“念觉支”——不是为了有觉性而有觉性,也不是为了成为好人而有觉性,而是为了削减烦恼、提升善法、趋向道果而有觉性。我们的目标是道果,而不是为了当个好人、去到天堂或梵天而已。

修习念处以后,有觉性的觉知身、觉知心,观身、观心工作,这就是择法觉支。我们觉知身、心不是为了变成好人,不是为了快乐、进步,而是为了看到真相。一旦看到真相,心就会松开执取,生起道、结出果。因此,修行四念处如果圆满,就会趋向道、果、涅槃,而不是为了快乐地活在世间。

大多数修行人觉得说,修行之后,能够苦少一些,苦短一些,这样就满足了。可是具足波罗密的人不会止步于此,因为只要还有烦恼,就依然还会有苦;只要还有苦,心就不能忍受,必须继续战斗。

不断地修习四念处,念觉支就会生起,“择法觉支”也会生起,择法觉支就是调研色法与名法,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洞见其实相——三法印。而且越洞见、越明白,心会越强大,自然就会精勤地觉知和观照,那时精进觉支将会生起。而后,我们对于能够削减烦恼感到心满意足,于是导向道、果、涅槃的喜觉支将会生起,同时,感到安宁祥和状态的轻安觉支也会出现。

当身轻安、语轻安、意轻安生起时,禅定就会生起,心会和自己在一起,这属于自动自发的禅定。而后舍觉支生起,对一切现象保持中立,不会对任何事物感到满意或不满意。这一切都有赖于多去修习和提升四念处(的阶段),而后提升七觉支。一旦七觉支提升了,道与果必定会生起。

今天隆波给大家分享的一个系列的法,属于始于根律仪的系列。如果根律仪落实到位了,三妙行就会生起,三妙行落实得好,四念处的修行就会圆满起来。修行四念处如果圆满,会让七觉支圆满起来。一旦七觉支圆满了,道果会生起,涅槃就会显现,这是一个系列。

十一

佛陀教导的法有时是成套的,仔细去体会,成套的法仅限于实修的角度,并不是为了玩文字游戏,去好好地体会。就连色、受、想、行、识这样的编排,也是一个从粗糙到细腻的系列。

我们会看到粗糙的,什么粗糙?色蕴是最粗糙的,一旦过了最粗糙的,就来到次粗糙的受蕴,而后逐渐细腻起来:想蕴、行蕴;最细腻的是识蕴——捕捉到心在六根门的生灭,非常细腻。

如果我们好好去体会,佛陀的法是成系列的。有时佛陀教导:因为看到实相,所以厌离,因为厌离,所以松开执取,因为松开执取,所以解脱,因为解脱,所以才会知道解脱了。

佛法是有次第、成系列的,是成套的,如果仔细体会,全是关乎因和果的。种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果;种这样的因,才有这样的果。佛陀所有的法都具备这样的属性,而最细腻的因果就是缘起法——因为有“无明”存在,才会有“行”存在;因为有“行”存在,才会有“识”存在;因为有“识”存在,才有“名色”存在;因为有“名色”存在,才有“六入”存在;因为“六入”存在,才有“触”存在。因为“触”存在,才有“受”,因为有“受”,才有“爱”;因为有“爱”,才有“取”;因为有“取”,才有“有”。因为有“有”,才会有“生”,因为有“生”,才会有“苦”,这是一个系列。

因此,好好去体会,佛法属于因和果的范畴,而且有时是连续的因果关系,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大家慢慢实践就会明白。

十二

隆波明白给大家分享的这些是通过摄护六根的根律仪入手的。摄护六根不是有眼不看,有耳不听,有心不想,而是有眼睛就看,只是看之后产生了反应,生起乐、苦、好、坏,及时地知道。到了最后细腻的阶段——喜欢、不喜欢就会生起。到了更细腻的阶段,也要及时去知道。最终就会洞见心是无常、苦、无我的。因为根律仪其实就是对于在六根门生灭的心的摄护而已。

所以,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观心。一动手实践,隆波就直接切入到根律仪。隆波曾经问过隆布敦长老:“长老,我参访了各个寺庙,听到了高僧大德们的教导……寺院的信众成百上千,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我听到高僧们教导说,念诵佛陀以后,思维身体,那我也要思维身体吗?”

因为长老只让隆波观心而已。长老听到以后,悲悯地看着隆波,也许觉得怎么问这么蠢的问题呢?但是长老没有责骂,而只是悲悯地说:“他们观身是为了看到心。”长老这样说道,他们观身是为了看到心,你都已经进到心了,还管身体干什么?身体是要丢弃的东西。”

长老说身体属于丢弃之物。因此,隆波的修行并没有从念佛审思身体来入手。那么隆波曾经修过吗?也修过,但是不喜欢。隆波属于念头特别多的人,属于知见型的,喜欢思考。自小就喜欢打坐,不过其它什么都不会。打坐后听到了审思身体的教导,就试试看,观身后,觉得淡而无味,不过不属于没有了“满意与不满意”的平淡,而是觉得没意思,感觉太局限了。

一旦隆布敦长老教导观心,就像鱼儿进入了河流,终于可以尽兴畅游,感到非常享受、得心应手,心满意足。

十三

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没有所谓的哪条路比哪条路更好,但隆布敦长老让隆波直接去观心。

事实上,隆波是“知见型”的人,不过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知见型”的,属于那种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得极多的人,不会轻信什么,也属于“慧行者的类型”,不是“信行者的类型”——谁说什么全都信。隆波以前什么都不信,谁说什么好,不信的。隆波的心的基本底色就是这样,不轻信任何事物。每当看到有的人这也信、那也信,谁说什么都信,觉得这怎么行啊?愚昧迷信。

隆布敦长老教导让隆波观心。长老说:“观身是为了观到心,既然都契入心了,还要身体做什么?身体是要被丢掉的对象。”真的会被丢掉的:修习禅定之后,观头发,头发消失,看到头皮,观头皮,头皮也消失,看到头骨,进一步观,头骨也消失了。观整个身体,皮、肉全部消失,只剩下骨头。观骨头,骨头爆炸变成小碎块四散开来;再继续观下去,碎块消融变成光波,不是直射光,是波浪一样的光波,最后全消失了,只剩下心。

隆波曾经这样修过,观身觉得平淡无味。当隆布敦长老让自己观心,哇,过瘾啊,自己不曾知道、不曾看过的,有太多太多了,因此每天都勤奋地观,不用长老反复强调“要用功,要经常去观”。不过隆波有时要不断地提醒大家:迷失太厉害了,要觉知自己。

觉知自己意味着读懂自己的身心,至少让心和身体在一起。更深入细腻的话,就会契入心。隆波要不断地教导、反复提醒,分享给大家听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法的殊胜。

十四

佛法是有层次的,有因有果,全都关于因果。有好的“根律仪”为因,就有“三妙行”的果;有好的“三妙行”为因,就有圆满的“四念处”为果;有圆满的“四念处”为因,就会让“七觉支”圆满。“七觉支”圆满就会导致道果生起。有因有果,属于另一个系列。

逐步去修行,有一天就会明白隆波所说的。如今也有人写信来不断地感谢隆波,说观看YouTube……他不止感谢隆波,也感谢基金会制作视频、音频、摄影、制作法宝的法工们,因为他从中获益了,他随喜所有法工的功德。他通过各种平台来学法,没有见过隆波。有的人根本没有机会,住在国外,没有亲见隆波本人的机会。他依靠传法的平台学习之后,明白了佛陀教导什么,接下来就不会再愚昧迷信、轻信他人,他相信因果。业果法则就是关乎因与果的。看到了吗?全都和因果相关。

因此,如果修行正确,就是遵循因果的人。所以爱因斯坦才说:佛教和科学是一致的。科学也是在探索因果,它们是一致的。但我们并不关注科学是怎么论述的,我们热衷于探究自己,然后能够离苦。科学能不能离苦,那是它的事,我们自己能离苦。如果有机会和听得懂的人分享,那就分享,没有合适的人,我们就什么都不做。

就像古代有些人证悟后,看到没有合适的传法目标,他就不教,成为独觉佛。如果他出生的时代拥有值得教的对象,那就教,他累积了极多极多的波罗蜜,就出生在部分有利根人生活的时代,教他们跟着体证道、果、涅槃。

如果谁的根器弱,就让他们先积累,接下来,未来佛出世,这些人可以证悟。今生证悟道果的人并非只修了这一世,他已经历累生累世的修持,已经有过积累了。我们如果不从今天开始积累,来生来世就更扶不起来。

十五

隆布敦长老说:有人跟他说不用训练禅定也不用修习毗钵舍那的,要多多做功德。听过本生经后会投生在弥勒佛的时代,一旦见到弥勒佛,听一丁点法就证阿罗汉了。长老说,有这类想法的人属于痴人说梦,因为从现在就疏忽大意,等到弥勒佛时期,已累积了太多疏忽大意,即便弥勒佛见到他,也不会教,教不了。

因此,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因有果,不是盘算着多做功德后,就很容易体证道、果、涅槃。做很多很多功德可以致富,做很多布施可以发财,多多持戒会让长相佳、气质好,但唯有开发智慧,才能让道、果生起。

一定要这样有因有果。所以我们训练开发智慧,要想开发智慧,一定要有觉性,培育觉性,摄护六根,不断地守护自心,然后道、果无论如何都会生起的。如果今生全力以赴,可是没有体证,那么下一世也会很容易,听一丁点法就就大彻大悟了

有几个人在特别小的时候受到惊吓,知者的心就自行“弹”了出来,这些小孩子在这一世根本还没听过法。依靠的就是以前的累积,一旦出现强烈的情绪,能知的心就弹出来,安住成为知者,于是蕴立刻分离,那是之前修过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在因地多下功夫。如果因上播种足够,就会结果——此生体证。如果因不够,就继续累积,下一生再做一点点,就可以结果——证悟道果。一定要忍耐,从现在开始行动,别破罐破摔,不要让“三恶行”控制了自己的心。

今天就到这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