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 03’24”——11’20”
我們想要能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我们就必須知道:
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是为了什么?
如果我們透彻地了解自己,就会知道:
其实我們与外境是一体的,
我们只是世间的一粒微尘,
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
根本没有任何的涵义可言。
假如全世界几十亿人同时死去,
对宇宙而言,也沒有丝毫影响,
不存在任何涵义可言。
然而,我们总以为——
自己如此特别、如此了不起,
我是如此、我是那般……
让自己看似比实际所是的更大、更強。
事实上,我们只是一粒极小的尘埃,
沒有任何意义,
或生或死,
对整个宇宙及整个世间而言,
根本毫无差别。
我们在骨子里总以为
「我是如此、那般……」,
因此,我们才會一直拼命挣扎,
在心中始终寻不到片刻的宁静与快乐。
佛陀教导我们要回观——
认识自己、探究自己、了解自己。
这个所谓「自己」,其实就是身与心。
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与心,
首先,我们必须有「觉性」。
觉性乃是——
觉知身、觉知心的工具。
觉知到身的存在,
觉知到心的存在,
此即所谓「觉性」。
(我们所需的)另一项乃是「智慧」。
智慧是知道实相——
知道身的实相,
知道心的实相,
觉性与智慧这二者并不一样。
其中,觉知到身与心的存在;
是以觉性在知道。
比如,在移动的時候,
或者无论我们做了什么动作,
都能夠觉知到它,
这被称之为「有觉性」,
然而仅仅如此并不能离苦。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有觉性,
在不停地觉知或者聚焦,
那只能得到禅定,获得宁静而已。
至于真正让我们得以离苦、
得以脱离轮回的,乃是智慧。
觉性能够捕捉到——
身的存在,心的存在,
身的一举一动,心的一举一动。
觉性能够觉知到境界或状态——
能够觉知到身的状态,
能够觉知到心的状态。
而智慧则是指:
心聪明地了解一切名法与色法的实相。
觉性让我们能够区分——
貪与瞋不同,苦与乐不同;
让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貪与瞋各有其特质。
每一种现象自身独具的特质,
被称之为「特性」——
即,特殊之处。
貪有貪的特性,
瞋有瞋的特性,
散乱有散乱的特性,
萎靡不振有萎靡不振的特性,
苦与乐,也各有其不同的特性。
因此,每个境界,
无论名法或是色法,
各自都有与众不同的特性,
让我们得以清楚地区分——
此是此,彼是彼,它们是不同的。
貪与瞋是不同的,
苦与乐是不同的,
好与坏是不同的,
身与心是不同的,
地、水、火、风,每一项元素也都是不同的,
于是我們能夠区分出它们。
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离苦。
只是看到每一种境界的特性,
是无法让我们离苦的。
如果想要离苦,
我们要看到所有境界的共性。
涅槃除外,涅槃是另一种现象,
至于其它的一切名法与色法,
都有其共通的本质,
那就是——
无常、苦、无我。
「无常」的意思是——
曾经存在的现象,
到了某一点,沒有了。
曾经存在的已不存在,
称之为「无常」。
「苦」的法印,意思是——
在我们眼前存在的现象,
正被逼迫着要消失、灭去,
「无常」是看到——
曾经存在的现象,灭去了;
「苦」的法印是看到——
尚未灭去的现象,
正被逼迫着要消失。
「无我」是指——
所有的现象,
无论是生,是住,还是灭,
都是隨順因緣的,
而非随顺我們的意志。
无常、苦、无我,这三者,
是除了涅槃之外,
其它一切境界所共有的特質。
其它一切境界,
全都处在三法印的范畴内。
(全都呈现三法印)
仅仅随观一个个境界,
仍然无法让我们真的放下。
比如,当我們看到——
「苦」与「乐」是不同的,
我们就会想要获得快乐、
逃离痛苦,对吗?
我们将会讨厌一个、喜欢另一个,
心永远无法有契入中立的那一刻。
如果仅仅看到境界,
看到貪、瞋、痴的每一单独现象,
看到苦、乐、好、坏的每一个个体,
或是地、水、火、風的每一个元素,
是无法让心因而放下的。
我們会一直出現——
「喜歡这个,讨厌那个」的反应。
为什么?
因为我们还没有具备智慧——
还没有彻见到每个境界
在「无常、苦与无我」的三法印面前,
全都是平等而无差别的。
因此,所谓开发智慧,
正是要看見——无常、苦、无我,
如此方能被称为是「修习毗钵舍那」。
它不是依靠思维、推理、
分析、阅读、聆听所得的智慧,
后者的智慧对于烦恼而言,根本不具杀伤力。
粗重的烦恼或许消失了,
但是还会生起更细腻的烦恼——
生起我慢,自以为很厲害,
已经学习过很多了。
因此,真正能断烦恼的智慧,
必须是毗钵舍那的智慧,
惟有它,才可以将烦恼连根拔除。
毗钵舍那的智慧,
必须能够看到一切境界或状态的三法印,
洞见到它们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