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称为“已经会觉知了”?

2016年5月13日

觉性与智慧是两个关键词。

曾经听说过“(四)念处”吗?认识“(四)念处”这个词吗?修习四念处有两个阶段:初阶是为了生起觉性;随后阶段的是为了生起智慧。有这两个阶段。

什么是令觉性得以生起的修行方法呢?为什么要有觉性?

觉性的职责是——觉知到身与心的存在。而我们要学习的“苦”——苦在身,苦在心;身是苦,心是苦。如果没有觉性,忘了身、忘了心,要学习什么呢?我们整日迷失在念头的世界中,活在梦里。因此在起步阶段,觉性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能够觉知自己。如果无法觉知自己,如何照见自己名色(身心)的实相?都已经忘记自己了啊。

认识心的走神吗?心走神时,身体依然存在,却感觉不到它;心走神时,苦、乐也存在,也感觉不到。因为没有觉性,心处于走神与发呆之中,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缺乏觉性。这里的觉性不是普通的觉性。比如马路边的广告牌写着“开车要有觉性”,“喝酒会导致觉性缺失”,这些是指普通的觉性。

隆波所讲的觉性是四念处的觉性,是觉知身、觉知心的觉性,这个觉知名色的觉性,称为四念处的觉性。我们需要持续的觉知身动、心动。无论什么生起,都要能够觉知。

观察到了吗?隆波停止讲话时,听到了钟声,有时我们会觉知自己,有时会跑去思维或跑去听钟声,心没有跟自己在一起,有时候会觉知自己,下一刹那,又跑去想了。因此要多多训练觉知自己——我们有身体,要持续觉知而别忘了它;有心,也要持续觉知而别忘了它。如果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怎么可能知苦,怎么可能知道身心的实相?

因此,修行的重点同时也是起点,就是觉知自己,这极为重要。

觉性——有在觉知自己,别让心走神。但是“觉知自己”无法随心所欲地被制造出来,因为心是无我的,没有谁可以掌控心,要求心这般或那般。

觉性本身也是无我的,无法令其生起。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才生起,没有因则不会生起,无法刻意令其生起。因此,想让觉性生起,一定要在因地下功夫。觉性生起的近因是什么?是心能够牢牢的记得境界或状态。

“境界或状态”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名色(身心)。我们要持续地常常的觉知。常常觉知身体,直至心能够记得身体的境界或状态;常常觉知心,直至心能够牢牢记得心的境界或状态。如果心能够记得境界或状态了,比如训练——身体呼气,觉知;吸气,觉知。那么一旦走神而忘了自己,比如生起嗔心,呼吸节奏就会变得急促起来,觉性会自动生起,记得:哎!刚才走神了!忘记自己了!我们就能再次回来觉知身、觉知心。

因此,一定要训练常常看到境界或状态,心才能牢牢记得它们。这类似于我们认识某人,比如很久没见面的亲人,几十年没见,等到见面的时候却记不得了。为什么?因为很久没见了。有些人因为每天见,就能够记得很多细节,甚至记得全部,就因为常常看见。

想让觉性生起,就要常常看到境界或状态,常常看见,心就能牢记境界或状态,随后觉性将会自行生起。

因此,在起步阶段要选择一种禅法来修行。别痴心妄想——有人期待通过打坐让心宁静,智慧会自动生起,那是痴人说梦,因与果不匹配。好比希望得到稻谷,却播种芒果,是不可能得到稻谷的。因与果一定要相符。如果打坐是为了让心宁静、空阔,期待某日会证得道与果,这是不可能的。完全是两回事,过于幼稚了。

修行任何一种禅法并不是为了让心宁静,也不是为了获得空旷、宁静的感觉。修行任何禅法之后,要及时知道心的迷失。大多数情况是迷失于去想。比如持续念诵“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随后一旦再跑去想,觉性就会瞬间自行生起,毫不刻意的自动觉知。

毫不刻意的觉知,可以称为“已经会觉知了”,因为真正的觉性生起了。如果还要刻意,心就会紧张与苦闷,真正的觉性还没有生起。

因此,要训练多多观察境界或状态,比如,念诵“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佛陀、佛陀”,心又跑去想了,再次及时知道, 心就能牢记“跑去想”的境界或状态。接下来,心跑去想的瞬间,即使没有刻意想要觉知,也会自动觉知,觉性将会自行生起,及时的知道。

觉性会及时的知道——有什么生起在身,有什么生起在心。比如念诵“佛陀、佛陀”,心跑掉了,及时知道。常常训练,每一天如此训练,看似没什么结果,实则硕果累累。最后,在跑去想的刹那,觉性就会即刻生起,记起:哦,刚才迷失了。心会回来与自己在一起,真正的禅定于此生起。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