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称为“已经会修行了”?

2018年2月10日

如何检验会不会修行——观身的时候,看着身动,心是观者,这才算是会修行。如果只是看着身体,心没有成为观者,只是一味地静如死水,这是不会修行。如果观受,就会看到快乐生起而后灭去,心是观者。心是知者,知道快乐涌现而后灭去,痛苦涌现而后灭去,不苦不乐生起而后灭去,好也是生起而后灭去,坏——贪、嗔、痴等都是生起而后灭去。散乱生起,心知道“散乱”,心是观者,就会看到散乱生起而后灭去。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得到宁静,而是为了看见——凡生起的,必会灭去(经典称之为:凡是生法,必是灭法)。这才是毗钵舍那的修行。

我们学习是为了洞见到:凡生起的,必会灭去;我们的目标是——必须照见“三法印”。凡生起的,必会灭去——这是照见“无常”;一切都是有因即生,无因即灭,无法被掌控——这是照见“无我”,这是更为深邃的洞见。

只有具备了深邃的智慧才会照见“无我”。如果智慧还不成熟,则会照见“无常”。那也不用因此难过,照见“无常”同样可以证悟阿罗汉。

观照实相的时候,心是观者;观身是看着身体活动,心是观者;观心是看着所有的感觉不断变化,心是观者。就是这样训练。苦乐来了就走,苦乐不断在心中变化,心只是知者、观者;好、坏、贪、嗔、痴在变化,心只是观者;好、坏、贪、嗔、痴来了就走,心只是观者。不断去用功吧,一定要有作为观者的心。

观者的心是中舍的。因为拥有了纯净的觉性——这样的觉性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想要”掺杂其中,也没有满意和不满意渗杂其内。所以隆波反复提醒我们:要训练觉性,训练让心安住且中立。

如果拥有安住且中立的心,有觉性地捕捉到名色身心的变化,就会看见名色的实相,智慧会生起,就会照见“三法印”。反之,是看不到“三法印”的。

极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经由训练来获得“觉性”和“正定”。觉性的生起,是源自我们频繁地看见各种境界。禅定,则是指心的安住状态。要用觉性作为工具,时常轻松自在地去觉知所缘。一旦心跑去和所缘黏在一起或是跑去其他地方了,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安住而生起禅定。继而觉性继续捕捉所缘,心安住而成为知者。

身动,心是观者;心动,心是观者。一旦生起满意与不满意,要及时知道。比如,快乐生起,心对此满意,要及时知道;痛苦生起,心对此不满意,也要及时知道。进一步去及时地知道满意与不满意,满意与不满意就会灭去,心便会中立、中舍。

佛陀在三藏经典中开示:进入了四禅,就会具有纯净的觉性。纯净的觉性是缘于心具有了中舍,没有了满意与不满意的分别。如果无法进入四禅,那么就按照隆波所教导的去训练,也能获得和四禅同样的心灵品质,只是持续时间较短而已。心会老老实实地觉知所缘,对一切所缘没有满意与不满意之分。看见苦与乐,也仅是看着它们生起而后灭去,完全平等。这样才能称为“已经会修行了。”

最初,只是看见心和所缘。接下来,当觉察更为深邃时,就会看见:觉知所缘之后,满意与不满意渗入心内。比如,看到某人的脸,生起厌恶,这时就要知道——厌恶感是对此人不满意的反应。厌恶生起时要及时知道,进而观察到一旦厌恶感生起,我们就会不喜欢,是因为我们想让心好。心生厌恶,我们不喜欢,对此生起了不满等等,都要进一步去及时知道。心满意与不满意都要不断及时地去知道。

接触所缘时,心有时候满意,有时候不满意。都要不断及时地知道,心就会中立、中舍。具备了禅定、觉性以及中舍的心,才是准备好了可以开发智慧的心。

查阅三藏经典,我们还会看到,佛陀曾经开示:达到四禅的心就具备了中舍以及纯净的觉性,它完整具备了老老实实觉知每一个所缘的品质。经典记载道:要引领这样的心去开发智慧。

为什么要引领这样的心去开发智慧呢?因为只有这样的心才能看见真相。我们不用去构建真相,也不用去创造什么,我们只需要“看”,就只是去看见真相而已。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