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7日
所以,各位不要放下修行,我们并不需要同时修习四个念处,从任何一个念处入手修习就够了。在能够修习念处之前,心必须先与自己在一起。我们必须训练:安般念也行,念诵“佛陀”也行,选择任何一个方法,让心有一个临时之家,至少可以效仿佛陀——使用安般念。
有些人阅读《佛陀传》,读到:佛陀修习安般念以后照见圣谛。于是就以为佛陀是修习安般念以后才悟道成佛的,这就已经是在浑水摸鱼了。修习安般念仅仅属于禅定,属于奢摩他而已。佛陀在修习安般念后,进而修习法念处,洞悉了“缘起法”。因此,佛陀是经由什么而证悟的呢?是经由修习法念处,而不是安般念。
那么,我们是否会修习安般念呢?呼气,觉知,吸气,觉知,能做到吗?别聚焦于呼吸,仅仅是看见身体在呼吸,心是悠闲自在的观者,进一步提升就会看见:是身体在呼吸,而不是我在呼吸,它只是一堆物质,好似一个有气体进进出出的皮囊,这个身体就像是一个皮囊。
在三藏经典里,佛陀把身体比喻成一个皮囊。有时候,阿罗汉也会称赞美女为“皮囊”,比如目犍连尊者,当有美女魅惑他时,他赞美道:小妹,我看着你就像是看着一个皮囊,有九个大孔和不计其数的小孔,始终有肮脏之物往外流淌。美女无法面对这一实相,落荒而逃,本来还觉得自己胜券在握,谁知道被这么一说,毫无美丽可言。试着去看看,我们的身体是否始终有肮脏之物往外流淌?或是始终有漂亮的、香香的、洁净之物往外散发?
慢慢地训练,呼吸之后觉知,呼吸之后觉知,别紧盯着呼吸,这是非常关键的。训练安般念以后,聚焦于呼吸是不可行的。如果训练安般念而后聚焦于呼吸,就是“风遍”,这无法导向念处,只能产生神通之类的境界。修习安般念,稍有不慎就可能修成好几种“遍”,比如看见身体里的间隙,或是看见空气进出鼻孔里的间隙,称为“空遍”;看见有范围的身体——气体进去以后再释放出来,被包裹着的身体,属于“地遍”;如果看见气体,看见跑进跑出的气体,属于“风遍”。
“遍”共有十种,无论是哪一种“遍”,随着训练的深入,最后都会变成“光”。比如我们观照身体、觉知身体,紧盯着身体就好似紧盯着一堆土,最后它会变成“光”,呼吸也会变成“光”,空间也会变成“光”。如果我们娴熟于某一种“遍”,其他的“遍”就不难了,剩下的类同,都会变成光,然后追着光去游玩,这就偏离了正道,纯属浪费时间。
而如果观身呼吸,心是观者,看到身不是“我”,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这样更好些;或者看见:快乐潜入身体而后消失,苦、乐、不苦不乐潜入心而后消失,这样更有意义,这是在修习受念处;看见贪、嗔、痴生起而后消失,散乱、萎靡不振来了然后消失,这是修习心念处,比跟着“遍”玩更有意义。
有些人经行时紧盯着脚,这也与修习念处毫无关系。紧盯专注于某一点,观腹部则去紧盯腹部,观呼吸则紧盯呼吸,观手则紧盯手,这并非是真正在修习念处,而属于修习奢摩他。用功之后来到同一点——变成光,然后就被卡在这里,无法进一步提升。
觉知自己,看见身体呼吸,不断地觉知,倘若以心观身,就会看见身体呈现三法印;如果是观受——苦、乐、不苦不乐,则会看见苦、乐、不苦不乐呈现三法印;心是善还是不善,是否有贪、嗔、痴生起,有散乱、萎靡不振生起,去觉知,就会看见一切善、不善全都生了就灭,无法掌控,同样呈现三法印。训练既观色法,也观名法,要看见它们呈现三法印。
作为知者的心,知道什么?知道色,知道身体,知道感受,知道生起的善与不善。作为知者的心,本身也处于三法印之下,有时作为知者,有时作为想者,有时是迷者,有时是紧盯者,心本身也是多变的,同样呈现三法印,是无我的。比如我们试图指挥心成为知者,而它不愿意,有时它也会迷失。努力地不迷失,决定要“不迷失”的瞬间,就已经迷失了!从决定“不迷失”开始,就已经迷失了!(隆波笑)起点就已经偏了。
慢慢地训练,今天的法浓度有点高,但高浓度的法不太受欢迎,人们更喜欢世间法——亲子教育、亲密关系之类的,觉得那个有意思啊!真正导向出世间的法,关注者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