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上中道?

2013年5月5日

(诸位)已经找到座位了。接下来,让心回来找到自己鲜活的生命。

修行没有更多的(内容)。第一步,心一定要和自己在一起。如果心走神了、跑掉了,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那是无法修行的。因此我们先要频繁练习的是:学会觉知自己。

真是奇怪,世人都不太觉知自己。隆波在星期五的时候去到拉玛医院讲法,有位医生终于学会觉知自己了。他分享说,他努力修行了许多年,这个学学、那个也学学,直到学会觉知自己,才意识到世间的确没有觉知自己的人,有的只是迷失者。他终于明白为何隆波总是说:世间没有什么觉知自己的人,仅仅凤毛麟角而已。

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法,隆波详尽而细腻的教导大家,毫无保留。知道了方法之后,能够觉知自己的人就多了起来。

一旦学会觉知自己,紧接着就要开发智慧——有觉性地观看身与心的运作和变化。但是要以跟自己鲜活生命在一起的心去观照,也就是要有正定。若没有正确的禅定,心没有去觉知鲜活的生命,那种修行不是真的。需要慢慢的体会。

修习若是正确,便会走上中道。根本不难,只是世人都不认识这条路——中道。它很难找,也很难理解。

常人往往只知道趋向极端,极端无非只有两种情况:太松与太紧。太松,则容易随顺烦恼而迷失于世间;太紧,则会打压身、改造心,导致身心俱苦。

有些人把修行挂在嘴上,实际却懈怠与懒惰,每天迷失在世间,这样就是太松。有些人则是太过于紧绷,做什么都是绷着:发展觉性是,持戒也是;打坐很紧,开发智慧也很紧,所有一切都很紧。有的只是在打压身与改造心。

如果太松,便容易忘记自己,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没有提升的可能性。如果太紧,身不动,心也不动;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这样又无法看见身心的自然运作与变化。

事实上,修行真的极其简单。

在开发智慧的阶段:观身时,身体移动了,只是感觉到它,别紧盯着它,也别忽略它。紧盯着它,会太紧;忘了它,则太松。观心时,心的运动与变化,只是感觉到即可。快乐生起时,只是感觉到它;痛苦生起时,只是感觉到它;贪、嗔、痴生起时,也只是感觉到它。(它们)来了就走、方生方灭,统统只是感觉到。

如果苦、乐、善、恶生起,却毫无察觉,这样即是太松。如果强迫心是快乐、宁静、积极以及正面的,压制它、改造它,这样就是太紧。

如果仔细观察,隆波对于大家的禅修报告与提问所给出的答案,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协助大家走上中道!几乎所有的问题,若非因为太松,就是由于太紧。我们要慢慢的体会与消化。

以持戒来说,心若走神了,忘了活生生的自己,这样就太松了,戒根本无法存在。若因为担心破戒而强力压制自己,做什么都束手束脚、紧张兮兮的,这样又太紧了。

某些宗教的戒律特别严苛,走路必须携带着扫帚,边走边扫,以免踩到小动物。扫啊,扫啊,哪怕把小动物的手脚扫断了也没关系。佛教徒走路则会留心,尽量避开它们,但不必扫着走。

持戒如果持到紧张兮兮,做什么都怕破戒,就会太紧;若是随顺烦恼,犯戒也无所谓,这样又太松。想让持戒走上中道,恰到好处,就要有觉性地及时知道心!如果及时知道烦恼升起了,烦恼就无法控制住心。烦恼若未控制心,自然不会犯戒。就是如此简单!

依赖觉性及时地知道心,如此持戒就不会太松,而恰好适中。因为当我们及时知道烦恼升起了,烦恼便无法控制心,于是不会犯戒。这样一定不会太松的。如果有人喜欢求戒、持戒,却没有觉性,以致于很快犯戒,这便太松了。也有人特别苛责自己、打压身心,因此修行无法进步。

持戒一定要有快乐!戒是定的基础,想要产生禅定,一定要有快乐。持戒是为了让心轻松、自在、快乐。如果有人想伤害别人、盗取财物、与人通奸、欺骗他人,其心是毫无快乐可言的,更谈不上祥和与宁静。我们兢兢业业的持戒,只是希望心获得快乐与祥和。

因此,不要将戒持到紧张和郁闷的程度,不好用的。若持戒繁多,便自认为高人一等,这也是错的。我们持戒,就要让它真正步上中道。

同样的,修习禅定也要步上中道。

禅定分为几类。如果修定时,心太散乱,追着境界跑,这就是太松,并非中道。如果紧盯与专注,强迫令心不动,身僵硬,心也僵硬,这样是太紧。

恰到好处的定,也要依靠觉性才能产生。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的散乱。心跑来跑去时,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通常喜欢去想,若能够及时地知道,心便会安住而不跑。

跑来跑去的心,正是受到烦恼的驱使。如果能够有觉性的及时知道自己的心,何时有觉性,何时烦恼便会自动灭去。根本无须故意灭除烦恼,它便自行灭去,我们只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的跑动。心跑了,知道,心便会自然安住而没有掺杂丝毫的刻意。如果放任让心跑掉,会太松;如果有意识的让心安住,又会太紧。

我们修定时,感到紧吗?有谁依然感到紧绷的?几乎全是啊!(笑)还以为是别人呢,其实是我们自己。经行时,心会比平时紧绷,体会到了吗?修定时,心的紧绷程度超过平时的状况。哪怕仅仅想到观呼吸,心就已经开始紧了。

接下来试试观照呼吸,带有觉性地呼吸,有谁觉得心是自然的,跟平常一样,有吗?谁觉得心比平常僵硬?好几个前面在举手的人,后面也在举手。(笑)

一开始修定,心就会发紧,还以为跟平常一样呢。这是不行的。看到了吗?一旦想到修行,就会容易踏上“太紧”这条路。若不修行,又会走到“太松”那条路上去,心又会彻底的迷失。

最后是开发智慧的阶段,也要走上中道。因为害怕愚痴而去努力思维与推理,这就是太紧;只是觉知自己,以为智慧将会自动生起,这又是太松。

修行一定要竭力走上中道。走上中道,必须依靠觉性。慢慢地体会与观察我们的心。什么时候心走神了,即是太松;什么时候控制身、打压心,即是太紧,就会紧绷、沉重、僵硬、昏沉、迟钝。

普通人往往太松,始终随顺着烦恼而动;修行者又太紧,控制身、打压心。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只是需要及时地知道。

刚起步时,稍紧一点没有关系,即便是觉性都要有意识地去做。太松了会没有觉性;太紧了,又会强迫自己有觉性。

如果觉性是自然生起的,身体移动了,知道;心移动了,也知道,毫无刻意的成分,这样的觉性是没有强迫的,刚好处于中道。如果强迫它,就会紧绷;如果太松了,就会没有觉性。要慢慢的体会,最后一定要走上中道才行。

要走上中道,无需做什么,只要不断地训练让觉性多起来。依靠觉性作为工具!觉性是源自于心牢记了种种的状况,要慢慢的体会和观察我们的心。没有觉性,就会迷失,太过用力,则会紧盯与专注。

如果迷失在松的这边,心会下堕;如果太紧,心又会上升。隆波已经讲过很多次天神请教佛陀的故事。

天神问:“世尊,您是如何超越如海般的烦恼的?”佛陀答道:“超越烦恼的大海,依靠的是既不懈怠,也不精进。”

不懈怠也不精进?天神听了感觉发懵,不懈怠还好理解。为什么还要不精进呢?不精进能够跨越烦恼而成为阿罗汉吗?本来天神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了,来问佛陀只是为了切磋一下。当佛陀说,跨越烦恼大海是因为既不懈怠也不精进,他马上放下身段,请佛陀解惑。

佛陀解释说:“如果懈怠,就会下堕;如果精进,则会上升。”懈怠就是放任自心随顺于烦恼、疏于修行。下堕到哪儿呢?恶道。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一直下堕!为什么?因为烦恼总是开始又香又甜,结局又苦又辣。谁都喜欢香甜,对吧?尤其是眼前的利益,捡到篮里都是菜,捡了再说!完全随顺于烦恼。只看到眼前的香甜,至于后面,再说嘛。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喜爱快乐、舒服,贪图漂亮、美好,所以很自然的随顺烦恼而堕入低处。修行越迟,下堕越多;修行越早,下堕越少。年龄越大,修行越难,这样说并不是要打击年龄大的人。年龄大而修行好的也不乏其人,但是一定要心意坚决、敢于突破!小孩子修行更单纯些,没什么负累。

佛陀教导说,如果懈怠,持续地放任心去随顺烦恼,就会下堕到恶道,依据烦恼的力量而下堕至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如果精进,心则会上升,升到哪里?升到善道,成为人、天神、梵天。但是统统达不到涅槃。

下堕与上升是相对的,只要还有下堕和上升,还黏着在相对之上,就不可能涅槃。因为涅槃刚好在正中,涅槃在中道上。下堕,就会构建出低劣的生命形态;上升,则会构建出高等的生命形态,同样不圆满。

天神听完,就悟道了。现在我们听了同样的法,却没有悟道,是因为波罗密与天神不一样啊。所以要多听法,多看实相,持续地看。

修行没有更多内容了!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仅此而已。无论什么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核心,要牢牢抓住核心。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