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是否会修行

2020年10月11日 22’47”~27’31”

行蕴,就是造作善、造作不善。

比如,今天信仰(心)爆棚,

本想去寺庙闻法,

但只是下雨了而已——

(心想)这样的天气正适合睡觉,

(于是)信仰(心)消失,变成了懒惰,

它们都是无常的。

在拿到预定听法的名额时,特别高兴,

可是真来寺庙听法时,

如果隆波讲个不停,

却又心生厌烦,想要赶紧离开。

「善心」是无常的,

它可以变成「不善」。

「不善心」也是无常的,

有时它也会变成「善心」。

例如,我们对某人很生气,

手来不及“刹车”,已经一拳挥了过去,

结果打得他嘴巴和鼻孔都是血……

弄得自己也惊慌失措,非常可怜他,又心生悲悯了,

「不善」竟然又转成了「善心」,

就是这样变来变去的,

从「善」也可以变成「不善」。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心,

就会看到心里充满了无常、

苦与无法掌控的现象。

比如,我们有孩子,总是提心吊胆,

担心他在马路上乱跑而被撞到,

害怕孩子被车撞了以后会很痛。

但是孩子偏偏不听话,

偷偷跑去路边玩儿,

于是我们就生气了,

逮个正着时,就会揍他。

(这时)孩子并没有因为被车撞而痛,

却因为被父母揍而痛了。

起先,父母是出于悲心,

不想让孩子承受伤痛、不想让孩子受苦,

但是因为他不听自己的话,

所以瞋心冒了出来,

结果,悲心就变成了瞋心。

又或是看到小狗被车撞了,

我们心生悲悯,希望帮助它离苦,

到最后却无能为力,它还是死了。

我们感到非常伤心,

同时暗暗责骂自己:

为什么那么晚才出手相救?

或是,为什么自己开车这么不小心,

把它给撞了呢?

悲心是属于善心,结果却变成不善(瞋心),

有时对狗生气,有时对自己生气,

我们的心就是变来变去的。

我们回观自己的心,

正是为了可以及时知道心的变化:

一会儿苦、一会儿乐,

一会儿好、一会儿坏,

一会儿贪、一会儿瞋、一会儿痴,

一会儿散乱,一会儿萎靡不振……

当我们的心是「观者」时,

就会看到:

苦乐、好坏、

贪、瞋、痴、

散乱、萎靡不振……

并不是心本身,

而是被心所觉知和观察的对象,

并且它们全都是即生即灭的。

这样实践才可谓是「抓住了修行的关键」,

因为心成为了「观者」,即心是安住的。

在实践的早期阶段,

只要这样练习就够了:

只需要看到——

在心中生起的所有感觉时,

心仅仅是「观者」;

“进入”心中的一切(境界),

都是来了即走,无法被掌控;

仅仅只需要看见这些就足矣。

(这个阶段)还不需要看到「知者也是生灭的」,

因为我们还不太具备「知者」,

必须培养一段时间,

等到禅定的品质好了,

「知者」才会凸显。

像大家目前这种上蹿下跳的心,

不太可能具备“知者”。

大家很容易忽视的地方:

比如,隆波是先修习禅定的,

心已经有了力量,

能够看到境界来了就走、来了就走,

可以(直接)开发智慧,

看到它们的无常、苦或无我。

但是大家还不具备禅定,

一旦贪心生起,

心立即跟着「贪」跑了,

想要看到「贪」的生灭是不可能的。

「瞋」一生起,心又跟着「瞋」跑,

看不到「瞋」的生灭,

因为已经气得忘乎所以,

彻底丧失了觉性。

所以说,心必须先成为「观者」。

这正是真正的分水岭——

用以衡量我们「是否会修行了」。

观身,必须要有作为「知者」的心;

观受——无论是身受或心受,

也必须要有作为「观者」的心;

观察心中的想蕴和行蕴时,

同样需要「知者的心」,

这样才能让蕴从心分离出来,而心是知者。

当我们持续这样训练时,

便会看到所有被观察的对象,

全部都是生了即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