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分离名色到获得见法之眼?

2017年2月18日A

隆波从儿时开始训练禅定,拥有“知者”的心之后,身体感甚至完全消失。唯有“知者”的心在,一旦身体感再现,就领悟到身与心是不同的——蕴会自动分离。

只是隆波那时不知道开发智慧的方法,仅止步于蕴的分离,不晓得如何开发智慧。直到遇见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观心,这是以观心来开发智慧。

开发智慧既可以经由观身来进行,也可以经由观心来进行,观受也可以,乃至观全部名色法都可以,那取决于每个人各自所擅长的。

在开发智慧之前,心要先成为“知者、观者”。

在开发智慧的阶段,必须先要分离名和色。比如,看见身体坐着,心是观者。当下一刻,每个人都坐着,感觉到了吗?看见了吗?身体正在坐着。试着点点头,西方人也试着点头,感觉到了吗?身体在点头。试着动动手,感觉到了吗?身体在动。就是这样——身体移动,心是知者。但并不是……演示给你们看:这样是不行的。要移动了,去感觉,轻轻松松地感觉,平平常常地感觉。

事实上,法是平常而普通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物。只不过我们喜欢从平常而普通的状态逃离出来,始终渴望做个“非常特殊”的人。

比如:当下一刻,我们看见身体坐着,谁是知者?心是知者。但无需去寻找——心在哪里?

身体坐着,心是知者。不用去找心在哪里,只是知道有个知者存在,就够了。如果努力去找知者在哪里?心会散乱,而且知者会无止境地重叠下去。只是感觉到有一个知者存在就够了。

这样动来动去(隆波演示手抬起、放下),反复练习也行。并非必须这样(演示十四个手部工作),这样若是厌倦了,也可以换别的(隆波演示拳击动作)。反复地练习,看见身体活动,去觉知。比如现在,什么在笑?对吗?什么在笑?身体在笑,身体在点头。就这样感觉,简简单单地练习。接下来身体有任何动静,心就会感觉到,这就是开发智慧的起点。

开发智慧共有十六个阶段。听起来很可怕,居然有十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名色分别智”——分离名与色。色法移动,心是观者,这样就可以分离名与色。接下来能够分离得更细腻,将色法分离成地、水、火、风,当然这比较难。如果没有真正的禅定,继续分离色法是异常艰难的。我们只能知道色在行、住、坐、卧,色在呼气、吸气,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色,真正的色是地、水、火、风。

然而感觉却是货真价实的,因此让我们慢慢分离,起先分离身与心或名与色,倘若真的很厉害,便可以进而分离色法为地、水、火、风。

名法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称为“名心”,即,心成为知者;第二部分称为“名心所”,即,与心同步生起的感觉,比如苦、乐等等的,慢慢的练习分离。比如,当下一刻是快乐还是痛苦?慢慢去观察,就好比刚才观身在坐着。身体是坐着还是站着?去感觉,心是感觉的人。

如果训练分离名法,就去观察感觉。比如快乐,快乐是被觉知的对象,心是去知道快乐的人,但无需搜寻心。只需知道当下有快乐;现在有痛苦;现在不苦不乐。或者,当下生气;现在贪;这一刻迷失了。比如,生气的时候——一般人生气都会关注让他生气的对象。比如对狗生气,一旦生气就会去看狗,留意它在做什么,不断去找狗的麻烦。或者,如果对某人生气,也会去留意他。

观察到了吗?越讨厌谁,就越常想起谁。感觉到了吗?越爱谁,也会越想念谁。如果对某人没有感觉,就根本不会想起那个人。越爱则越想念,越恨也越想念。

我们要慢慢观察——爱、恨、苦、乐等,它们是与心同步生起的自然现象。这一刻,心有快乐,要去知道,而后看见快乐是被觉察的对象,这同样是分离——进一步地分离名法。

起先分离名色,色可以继续分成地、水、火、风。无法继续分离色也没关系,可以去知道近似色——呼气的色、吸气的色,行、住、坐、卧的色,运动的色、静止的色,能够观到哪些,就观那些。

至于名法,可以进一步分离:快乐是一个部分,痛苦是一个部分,不苦不乐又是另一个部分;贪是一个部分,嗔是一个部分,痴是一个部分;不贪、不嗔、不痴又是另外的部分。

慢慢观察下去,所有境界始终在心里盘旋变化,我们仅仅是知者、观者,继而照见生气不是“我”,它来了就走;贪欲不是“我”,它也来了就走;苦、乐等情形,同样来了就走。因此,苦、乐生起时,别白白浪费了,要去开发智慧,进而照见它们只是临时混杂进来的事物,而后会离开。它们好比是从门前路过的行人,来了就走,我们只是悠闲地看看,无需追赶他们。如果看见行人从家门口路过,就跑去紧抓不放,抓过来仔细端详,这是疯子的表现。我们无需做到那种程度,只需看着他们来了就走,所有的感觉都是来了就走,这样不断地观察下去。不断地更细致地分离名色,直至抵达真正的境界。

分离名色是为了什么? 为了看见真正的色法或名法。色法很难进一步分离,名法却简单多了。名法,比如生气,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无论谁生气,全都是相同的。贪欲、痴、散乱、萎靡等也是真正的境界。苦、乐同样是真正的境界。

我们为什么要看真正的“法之境界”?因为“三法印”就呈现在其中。“三法印”不会呈现于闭门造车的念头里,必须由法之境界来承载“三法印”。修习毗钵舍那就是要看见名色的“三法印”。

别简单地以为修习毗钵舍那就是觉知名色。仅仅觉知名色,还只是奢摩他,尚未跨入毗钵舍那。必须照见名色的“三法印”才是毗钵舍那。要想照见名色的“三法印”,就必须先看见名色真正的境界,因为“三法印”就在那里现身。

如果看见生气,生气会呈现“三法印”——生气的生、住、灭;生气不请自来,不赶自走。看见生气之生、住、灭,这是照见“无常”。看见生气自行来去,称为照见“无我”——我们掌控不了。

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探究所有的法之境界,法之境界共有72种,我们无法知晓全部。有些境界是我们所没有的,有些是我们看不见的,比如“涅槃”,我们从未见过。

72种境界之中,有一个是“涅槃”,有一个是“心”,真正的“色”有18个,另外52个则是“心所”。听起来非常多,而在52个“心所”之中,有一部分是我们所没有的。比如有关禅定的部分,因为我们从未入定过。我们有“善心”、“不善心”,却没有“禅心”,也没有“色界心”、“无色界心”。也没有能力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无法进入“空无边处定”,所以这些境界无需去观,因为我们没有体验过。

我们要观的是自己所拥有的境界,我们拥有什么?有苦、乐吗?有贪、嗔、痴吗?就观察这些我们所拥有的。有身体吗?就观察这些我们所拥有的。那些没有的,无需去找,找也找不到。我们这样的脸要想入无色界定,那是做梦。小孩子就很容易,小孩子修行是简单的,领悟得快,不会想太多。大人想得太多——“心快要入定了”,“接下来会怎样”,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

开发智慧使用的是“知者的心”,有了“知者”之后就去探究——看见色法,比如身体呼气、吸气,身体行、住、坐、卧等等,心是观者;或者看见苦、乐来了就走;看见贪、嗔、痴来了就走,心是观者,作为“知者”的心在一旁观看。

因此,修习四念处,观身也行;观苦受、乐受也行;观善心、不善心也行;观全部的名法与色法都可以,重点是必须拥有作为“知者”的心。比如修习身念处,看见身体呼吸,心是观者;如果修习受念处,看见苦、乐,心是观者;修习心念处,看见善、不善,心是观者;如果修习法念处,看见名、色运作,名色有如是因,有如是果,心是观者。

因此,观者的心是不可或缺的,是界定修行与否的分水岭。所以,佛陀教导说:禅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这里的禅定是指心能够安住成为观者的状态。无论修习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还是法念处,都必须具备安住成为观者的心。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两个内容:

首先,用功训练,让心成为观者,然后在某一刻观察某个明显的境界或状态。谁容易生气,就会看见“生气”常常生起,就观“生气”,心是观者,看见“三法印”:“生气”生起而后灭去,生起而后灭去,这是无常;“生气”自行来去,并没有刻意,没有强求,无法掌控,不想生气也会自行生气,生气后想令它消失,它也不消失,这是“无我”。不断学习,直至照见实相:色法呈现“三法印”,名法也呈现“三法印”。清楚地照见就会顿悟——称之为“我”的事物并不真实存在,根本没有一个“我”。

称之为“我”的事物,如果分离开来,只是色法与名法,色法与名法已经在教导我们无常、苦、无我。于是“自我”会从感觉里消失。因此,修行到名色分离以后,就观看每个境界呈现“三法印”,最终生起卓绝的智慧——名色非“我”,“我”不存在。

每一个名色里,都找不到“我”,有的只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无法掌控。如果获得这种领悟,称之为获得“见法之眼”。这只是刚得到“见法之眼”,眼睛还迷迷糊糊的,但已经能看见了。眼里还有灰尘,灰尘进入眼睛,看得见吗?灰尘跑进眼睛,也看得见,对吗?

初果须陀洹仍是眼里有灰尘的人,颗粒有点大,或有好几颗灰尘。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眼睛越来越清澈,最终拥有“纯净之眼”——成为阿罗汉。

大家现在的目标是“开启法眼”,“法眼”就是领悟到实相——“我”不存在。一旦“我”不存在,苦就无处藏身,苦无法与“我”在一起了,因为没有“我”,苦藏身于色,苦藏身于名,却无法存在于“我”。

进一步探究下去就会彻见——这个色就是苦,这个名就是苦。倘若这样彻见,心会放下对于名色的执取,苦的终点就在那里——证悟阿罗汉——放下所有的名色,尤其是放下——心。

心是最难放下的部分,放下色身比放下心更简单。在三果阿拉含的阶段,已经放下身体了,不再执着身体,不再执着眼、耳、鼻、舌、身;不再执着眼、耳、鼻、舌、身,就不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不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就不存在对色、声、香、味、触有满意或不满意,欲界的贪与嗔就不会生起,这是三果阿拉含的境界。

最后,如果对心也不再执着,就不再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因为在我们的感觉里,心是世间所有事物的中心。哪天如果看见“心不是我”,世间的一切就都不是我了,这属于初果须陀洹的境界。如果哪天不再执着心,就不再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这是阿罗汉的境界。

如果不断用功,我们自身就拥有圆满的快乐。而现在我们的心还不满足,心始终充满饥饿,身体一天饥饿三、四回,但心始终嗷嗷待哺,每分每秒都饿。比如,坐久一点就酸胀,对吗?就想站起来走,“隆波怎么还没讲完,食物香味也飘过来。为什么还不结束?何时出家人才打完饭?”

这些都要去观,现在没时间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