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是轻松、柔软、柔和、敏捷的, 不善心是沉重的

2017年3月12日

修习奢摩他是为了让心准备妥当以开发智慧。准备妥当而能开发智慧的心,必须是具有善法特质的,是带有智慧的大善心,而且是毫无刻意生起的。心需要具备“大善心”的特质,即不是含有贪、嗔、痴的心,而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心。

大善心的获得并不仅仅源自于禅定,因为禅定一旦退失,贪嗔痴还会再度生起。

我们努力修习奢摩他,是为了让心获得暂时的善,然后再以此善心去探究名色身心的实相。

我们不能用不善心去探究实相,因为不善心是愚痴的,是忘记自己的 ,是无法学习任何事物。

要如何做——
心才是善的、带有智慧的,
且是自行生起的呢?

它需要有几个条件,在《阿毗达摩》里称为“与智相应的大善心”,与智相应,即带有智慧。

善心有两种:“与智相应”以及“与智不相应”,即“带有智慧”与“不带有智慧”。

无行——指未经刻意而自行生起。

怎样做才可以让善心“与智相应”且自行生起?这并不容易。

首先,善心必须含有觉性,若无觉性,心就不会是善心,大善心永远是含有觉性的。缺乏了觉性的心会怎样?会成为不善心,另一种是果报心,果报心不好也不坏。

大家听说过果报心吗?比如看见色(颜色)的心,也就是眼睛看见的时刻,试着闭上眼睛,转向任何一侧,转向之后睁开眼。

观察到了吗?我们看见的第一个画面,那一刻往往不知道“它”是什么,根本还没有涉及到善或不善,只是一种本能。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是由于——有眼睛、有画面、有足够的光线,而且心有去接触,于是“看见”便发生了。

一旦眼睛接触色,眼识即刻生起,但尚未去界定与定义所见之物是什么。那一刻,心是自动自发在运作的,它仅仅只是果报心,不好亦不坏。

再体会一次,重新闭上眼睛。我们进一步观察,要放松,不放松就什么也观察不到。好,转到另外一个方向,睁开眼。

够了。观察到了吗?在看的时候,没有苦,没有乐,心不苦也不乐。眼睛看见色的时候,生起的果报心是中舍的,不苦不乐,不好不坏,仅仅只是果报。

修学佛法时,不要过于害怕专业术语,经由实践而亲见境界以后,再学理论就会很容易,甚至学习《阿毗达摩》也会变得简单起来,没有想象得那么难。

为何觉得非常难?是由于没有亲见到境界,只是去死记硬背,却没有看见事实,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就像考试完就将所考的内容彻底抛到九霄云外了。但我们却不会忘记自己亲证过的事实,终生都会铭记。

善心必须带有觉性,善心的特质是轻松的。但当我们刻意修行时,心会是沉重的,属于不善心。

每个人都打坐试试看。

好,差不多了。谁觉得心更沉重了,请举手。那些不知道的人就没有错,是吗?可是整个禅堂充满了沉重感,居然还说不沉重?就像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每天背着一口大缸,背到已经不觉得重了。如果放下一段时间之后再去背,就会感觉到那份沉重。

这个水杯是重的,相对于什么而言是重呢?相对于没有拿起杯子的时刻。如果问,这个茶壶重吗?茶壶更重,但如果你拿着水杯,水杯就比茶壶重,因为你没有把茶壶拿起来。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慢慢观察这个心:心一旦抓取什么,它就会变“重”,变得有负担,因为心已经“背”起东西了。比如我们仅仅想到要修行,心就已经沉重起来了。

沉重的心是不善心,它是源于“想要修行”的贪欲。大家想要修行吗?早晨起床就开始想了——今天要怎么修行呢?一旦“想要”,就会开始去“做”。

在这里有一条法则:烦恼是与业同时生起的,而且它是业的因。业即所作所为,我们时常所作的业,即“业处”,那也算是“造业”吗?是的。是什么推动我们修习“业处(禅修)”呢?正是“想要变好”的意欲。

烦恼有可能也会导致造作善业,并不是说烦恼只能造作恶。烦恼可能是导致善法生起的因,而善也可能是导致不善的因。

比如,我们觉得某人特别可怜,就去建议他不要那样做,否则就会是“自掘坟墓”,可是他听不进去,于是我们就生气了——原先的悲悯变成了嗔心,就这样变来变去。

心是甚为微妙的,
要慢慢地探究它和品味它。
何时心在执取,何时心就会沉重,
就会生起烦恼并且造业。

只要某个烦恼还在,就会继续造业。因为此烦恼是该业的孪生因,即与业同步生起。因此,我们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为什么有些人禅坐,自始至终都非常苦闷。

何时想要宁静而未如愿时,何时就会生起嗔心,心就开始受苦。因此当苦生起时,一定要了解到——那一刻的心是不善的,有苦的心是嗔心所具有的特质。

当然,心有快乐也不一定就是善的,贪心也能很快乐。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慢慢去品味和观察事实。

善心是轻松的、柔软的、柔和的、敏捷的,它精进地探究实相且不懒惰,它老老实实地感知所缘且仅仅感知而不进去干预。

我们练习的时候,心在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真正的善心——碰到某种境界,就想紧紧抓住;境界未生起时,又期待它生起;境界生起后,心喜欢它,就想让境界长久停留;境界生起后,心不喜欢它,就想让境界赶快消失——总是不断有烦恼掺杂进来。我们要慢慢地深入观察。

训练去观察善心或不善心,去观察当下一刻心是善还是不善?就这样慢慢训练和体会。

心是善的,就会轻松、柔软、柔和、敏捷、老老实实地感知所缘且没有贪嗔痴。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