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1年5月2日
法工事务组提醒:春武里府现在要严控疫情,因此像隆波这样出来讲法时,也需要戴口罩。隆波想说让他们来看看这里的禅堂——我们的禅堂开阔宽敞,没有人和隆波挨得很近,大家都隔得远远的。直播小组距隆波10多米远,至少15米。不过既然要求戴口罩,那就尝试看看,否则会被指责说“不时尚”。
出家众们今天看起来不错。心和自己在一起,很有力量。修行的最初阶段,先要提升心,让其有力量,能够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
想要让心安住是需要花时间的,因为心平时习惯于迷失。某些僧人(训练让心安住)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训练让心安住的方法就是修习某个禅法,让心有一个基地:和“佛陀”(名号)在一起,或者和呼吸同在,还可以和移动的身体在一起。然而并不是将心紧附在所缘之上,而是修习某个禅法,及时知道自己的心。这样心就可以安住成为知者。
今天需要讲慢些,有点透不过气。
二
2021年5月2日
比如,在我们吸气和呼气时,心跑去想了,我们知道心跑去想了;呼吸了,心到了呼吸上,及时知道心跑到了呼吸上,慢慢去训练。当及时知道心的一举一动时,心会自行安住,这是修行初阶的工作。如果不算上持戒的话,这是真正属于训练心的版块。
起步阶段训练让心醒来,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令其安住。方法就是修习某个禅法,而后及时知道心。比如,身体在经行时,不是为了看到“走”而走,而是只把“走”当作背景,让心有个临时的家,以便心跑到别处时,可以轻易知道心跑掉了——忘了“走”。及时知道心跑掉的瞬间,心会自行安住。我们以同样的方式继续练习,比如轻松自在地继续走……心跑到脚上,及时知道。在及时知道心跑到脚上的瞬间,心会再次安住。每一次及时知道心的运作,心的安住就会生起。
也有些人观腹部起伏。若问有错吗?没有错,但是必须会“观”。如果观腹部起伏时,心紧贴着腹部,那就错了,只能得到奢摩他的宁静型禅定。但如果观腹部起伏,心跑到了腹部,我们知道心跑到了腹部,心将会自行安住。
心一旦安住,继续观身体起伏……心再次跑,又再次知道。有时跑到腹部、有时跑去想事情。比如在观腹部起伏时,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心就会安住。
三
2021年5月2日
训练心安住的方法就是修习某个禅法,及时知道不安住、跑来跑去的心。比如,隆波擅长安般念,透过呼气、吸气来觉知自己。心迷失去想时,及时知道,心就会安住;心跑到了呼吸,及时知道,它就会安住;一旦呼吸变微细,呼吸将暂停而变成光,心跑到光明里——及时知道,它便会获得安住。
心若跑到呼吸上,还没有什么;但是心跑到光明里,类似可以控制光,随心所欲将光扩大或缩小。这样既能缩小也能扩大的即是“似相”,此时心具有近行定。但也正是在这里容易失误,会出现各种禅相。(不过,)假如进入了安止定,禅相就会消失。但在安止定之前,处于近行定时会出现禅相。禅相是障碍,是具欺骗性的敌人,让心偏离修禅定的正确方向而彻底迷失。
禅相有各种模样。
有些是画面型的——比如打坐观呼吸时,心变得光明起来。光明扩散到哪里,就可以看到那里;鬼来了也看得到,这就是画面型的禅相。鬼是真是假并不是重点,它只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因为可能是心幻化出来的。因此,修行人可能看到各种姑且不论真假的禅相,但不要迷失于其中!
声音型的禅相——打坐时听到声音,那个声音有时会问问题,也会“随喜功德”、“萨度”等,这些属于声音型的禅相。
四
2021年5月2日
气味型的禅相——打坐时闻到鲜花的芳香,有时则闻到腐尸一样的臭味……于是浮想联翩:香气扑鼻,这是天神来了!老子真厉害!天神都来顶礼!或是禅相出现臭味:噢!鬼来了!眼睛深陷的鬼!因此吓得瑟瑟发抖,导致禅定退失。这就是禅相如何欺骗我们的过程!
以上是画面型、声音型、气味型的禅相,还有味道型的禅相。比如吃饭时如果宁静下来,有一定的禅定,就算白米饭也感觉香甜可口、非同一般。有人想象天神可能把天堂美味滴入自己的食物中,这就又被禅相骗了,烦恼已经开始膨胀。
也有身触型的禅相——好像有人给自己按摩腿;或是说自己被鬼掐了脖子,这都是禅相——正在禅坐修行,鬼来掐脖子了,睁开眼却什么也没看到。这是心在骗我们。色、声、香、味、触的禅相全都存在。
还有“法”的禅相——无缘无故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渗进来。我们以为:喔唷,谁送来了什么?但事实上,可能是心幻化出来的。
禅相有真品也有赝品,别把它们当成重要的事物。它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而不是禅相。修习某个禅法时,心如果未到近行定,就不会出现禅相。努力去觉知,即便出现禅相也别慌,它们只是被觉知被观察的事物。禅相生起了怎么办?禅相生起就觉知自心,知道心跑到了禅相,原则就是及时知道心。打坐时,心跑到外面去看鬼,无需关注它是真是假,要及时知道现在心往外去看鬼了,送到外面了。知道心外送的瞬间,心将会自行安住。
五
2021年5月2日
心的训练,首先是训练让其安住。天天、月月、年年的用功……心会慢慢集聚力量、获得坚强。不过这种状况还会退失,因为它属于世间法。
我们训练的还不是出世法,依然属于世间法,仍会退失,退失也不用吃惊。曾经宁静的心现在变回散乱时,不用吃惊,重新修习宁静,再次回来及时地知道心。散乱生起了,心不喜欢,知道不喜欢,在及时知道自心的瞬间,不喜欢灭去,心再次安住成为知者。
大家要牢牢把握原则,不管发生什么,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它什么时候跑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不断地知道,心就会自行安住。
心安住之后,接下来修行的任务就是分离蕴。先训练让心安住,这可能花费大量时间,训练让心安住是修定,若想进一步开发智慧,必须要分离蕴。
六
2021年5月2日
分离蕴界是开发智慧的起点。比如坐着呼吸,隆波练过吸“佛”呼“陀”。一旦心安住了,就会看到坐着的、呼吸的、行走的身体是被觉知、观察的对象,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心和所缘分离。这里出现一组词语,“心”跟“所缘”。“心”是能感知“所缘”的能知,“所缘”是所有能被“心”感知到的所知。眼睛看到的图像是所缘,所有的声音也是所缘,气味、味道、接触或想的事情都是所缘,心是感知一切所缘的“能知”。
心安住以后,需要进一步提升,而不只是止步于傻傻地安住。一旦心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接下来要分离蕴:最简单的是分离身和心。比如,当下身体在坐着,心是知者。就像这样不断地训练,身体在走,心是知者;身体躺下,心是知者。接下来将会觉知得更加微细……身动,心是知者;身动、身体点头,看到了吗?它们是被觉知、被观察的现象,心是知者。这样训练就可以分离蕴、分离名色。经典称之为“名色分别智”,即,能够分离名法与色法。色动,名即心,是知者;色走,心是知者;色坐,心是知者;色躺,心是知者;色移动,心是知者;色静止,心是知者。就这样不断去用功,这属于开发智慧的第一阶段:分离名与色。
一旦能够娴熟地分离名色,接下来就可以更加细化。起初看到色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坐着坐着,又感到身体出现酸痛。一开始不酸不痛,现在酸痛掺杂进来,这表明酸痛与身体完全是两回事,是不同的部分。泰语称为“不一样的部分”,巴利语则称为“不一样的蕴”。所谓“蕴”这个术语,大家一听到就会发怵。其实别怕!“蕴”的意思就是“部分”,分离成一部分、一部分的。
坐着出现酸痛时,我们看到:哦,一开始不酸不痛,身体只是这样待着,但现在酸痛掺杂进来。因此酸痛不是身体、也不是心,心是看见酸痛、感知到酸痛的“能知”。
一旦这样觉察,我们就可以分离三种蕴了——色蕴(身体)、受蕴和识蕴(即,心);接下来还会进一步看见,当酸痛出现时,心就躁动,酸痛与躁动是两回事,分属于不同的部分、不同的蕴。躁动是心的挣扎与造作,属于行蕴。于是我们进一步照见:身体是一部分,酸痛是一部分,内心的躁动是一部分,心则是另一个部分,即“(能)知者”,这样就可以开始分离蕴了。
七
2021年5月2日
分离蕴是开发智慧的起点。如果还不会分离蕴或分离名色,就不能称之为开发智慧。假如禅坐时看到整个身体在消融、腐烂,心却没有成为知者,那只是禅相,不属于开发智慧。开发智慧一定要先分离名色、蕴界。可是为了能够分离,心必须安住。如果无法安住,心就会去跟一切现象粘在一起。比如,觉知身体时,心就跑到身体上;观腹部起伏时,心又跑去腹部;观呼吸时,心跑到了呼吸;经行时,心跑到脚上——上述这种情形并没有分离,而是全都聚成了一团。
所以我们要先训练让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一旦心获得安住,接着开始分离蕴;蕴一旦可以分离,就会进而看到每一种蕴呈现的只有无常、苦、无我。
起初的“看到”可能掺杂着思维的成分,属于开发智慧的另一个级别,但还不是毗钵舍那。譬如思维身体:色身不美、不漂亮——这只是奢摩他;(思维)色身不净,这是修习奢摩他。或色无常——时而呼气,时而吸气;时而行、住、坐、卧,因思维而看到三法印,看到无常,但还不是毗钵舍那。因为它仍然含有思维,掺杂着由思维而得的智慧。有人很快就跨越过这个阶段,有人则必须借助这点过渡到毗钵舍那。比如,看到心安住,就只是觉知自己,(如果)不愿开发智慧,就要用思维帮忙,一旦可以分离蕴,就用思维帮忙体会此身无常、苦、无我,或看到感受是无常、苦、无我的,所有行蕴(造作好坏)也是无常、苦、无我的。透过思维来帮忙,有人在这一点无需耗时很长,甚至根本无需协助就真的看见了。真正看到境界:该色法生、住、灭;该名法——诸如受蕴或行蕴生、住、灭,彼时心已经提升到了毗钵舍那的修行。
因此,一定要“看见”。毗钵舍那(Vipassana) 的“钵舍那”(passana)是“看见”,不是想,也不是思维和分析。毗钵舍那是真的看见、清楚地看见。所谓真的看见、清楚看见,是指看见色身、一切苦乐的感受,所有的行蕴(造作好坏)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才称为修习毗钵舍那。它是看见,而不是想象出来的。如果只是思维出来的,就还停在初阶智慧,尚未契入毗钵舍那的修行。
因此,大家要逐步地用功!
八
2021年5月2日
一开始就直接契入毗钵舍那……有人以往累积的根器不够、慧根不足,心不愿开发智慧,不愿修习毗钵舍那,那就先以思维去帮忙。一旦心看到过身体、苦受乐受、(好与坏的)行蕴是无常、苦、无我的,接下来就可以毫无刻意而自行照见它。无刻意地看见时,心就契入真正的毗钵舍那。随后会自行看到呼气的身体生、住、灭而变成吸气的身体,吸气的身体生、住、灭又变成呼气的身体,是看见而不是思维。或是行、住、坐、卧的身体,它在行、住、坐、卧,它是被觉知、被观察的现象,仅仅只是物质,身体只是一堆物质元素,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这称之为看到“无我”。持续地观察下去,看到无常、苦、无我。
在身念处的头三篇,(第一篇是)安般念,第二是四威仪篇,第三是正知篇。如果仔细体会这三部分:安般念,即观身呼气、吸气,容易看到的是无常,因为它们一直在变化。呼气之后,很快又吸气了。然而观色身行、住、坐、卧时,要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换姿势,有时一两个小时才变姿势。但如果一动不动地坐着,容易观到苦。观呼吸会看到不停变化,容易观到无常。四威仪则容易观到苦。如果契入正知篇:身体移动,感觉……左动右移,感觉;左转右转,感觉;前进,感觉;后退,感觉。不断地感觉移动的身体或静止的身体,容易观到无我。我们很容易看到动来动去的只是物质,只是像一部机器,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
九
2021年5月2日
如果心知道怎么观,就会开始看到三法印,在毫无刻意的情况下看到,没有思维引领。没有掺杂思维时,就提升至毗钵舍那了,我们照见色是无常的。比方,呼气、吸气的色是无常的。行、住、坐、卧的色为什么必须变换姿势?因为被苦逼迫着。坐久了会酸,必须站起来;站久了也酸,必须走一走;站、走或坐久了会酸,于是躺下……四威仪篇让我们看到: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姿势,实属迫不得已。因为身体被苦逼迫着,所以四威仪篇明显照见的是“苦”,苦苦——一直在被苦逼迫。但是觉知全身时,如果觉性很好,禅定也够,动来动去……就会看到:这不是人,举手的不是人,也不是我的手,只是动来动去的物质现象。这是容易照见“无我”。又或是观受,则会看到感受在眼皮底下生、住、灭,身的乐受生、住、灭,身的苦受生、住、灭,心的乐受生、住、灭,心的苦受或不苦不乐受生、住、灭。看到它们生灭、生灭、生灭……这称为已经步入了毗钵舍那,契入到毗钵舍那的第一阶段,获得“生灭随观智”——照见了名色的生灭。
十
2021年5月2日
我们继续用功,有时就会看到……比如,观心就会看到时而生气、时而不生气。生气之心生、住、灭,而后生起不生气的心;不生气的心生、住、灭,又变成生气或贪婪的心,变来变去。我们会看到一直在变,它是无常的。此心比呼吸更能迅速反映无常,因为心一直在飞快地变化:时而善,时而不善;时而乐,时而苦;时而不苦不乐,整日忙碌。看到它们的生灭变化,被称为修习毗钵舍那。
但是必须明白,修习毗钵舍那需要给心充“电”,令其安住成为知者。因为用心开发智慧时,类似于在耗能。在练习的初期,能量将会不知不觉的极速下降。起先,心是安住的,可是一看到名色的生、住、灭,心就会很快跳进被觉知的对象中。比如跑到正在呼吸的身体,或是在觉知过程中产生了禅相,看到“身体在消融、心误入了空”等各种会欺骗我们的现象中。
尤其是观心的行者看到有嗔怒涌现时,一旦去观已经跑动的嗔怒,如果安住的力量不足以看到“心跑动了”,嗔怒就随心一起跑。噢!不对,用词错误,是心跟着嗔一起跑到了外面;嗔灭去的瞬间,行者意识不到心未归位。心已经跑到了外面,当嗔灭去的刹那,心将会变得光明、空、开阔,这被称为“光明障”(obhasa),属于毗钵舍那杂染。
十一
2021年5月2日
毗钵舍那的杂染共有10种。如果在修习毗钵舍那时,定力耗尽却未及时意识到,就肯定会出现毗钵舍那杂染。刚刚说过,禅相是让禅定无法提升的圈套,毗钵舍那杂染则是让毗钵舍那无法进步的陷阱。无法进一步提升,乃是因为有天敌,禅相是微细禅定的天敌,而毗钵舍那杂染则是更微细的毗钵舍那的天敌,一直在碍手碍脚。
一旦心粘着于光明、空,我们要怎么办?通常情况下,是意识不到的,于是就会被卡住很久,心可以维持数年的舒服与空旷,隆波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心空空的。
因此,观心要特别留意,隆波就曾不小心而卡在空里,没有及时意识到。不过隆波善于观察,所以会这样审思:佛陀说,心是无常的,为什么它现在看上去是恒常的?几日几夜一直舒服、空旷。佛陀教导说,心是苦,可是现在完全看不到苦,快乐得要命,也看不到任何烦恼。佛陀说,心是无我的,可是为什么自己可以掌控呢?想在这种状态待多久,就能待多久。因为它属于禅定的范畴——“光明”。
警觉到(自身体验)与佛陀的教导不一致,隆波就晓得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错了,可是看不出来哪里错了,刚好碰到阿姜摩诃布瓦长老,其实也不是碰到,而是隆波前去顶礼他。当时去见长老的人不多。长老在小禅堂的楼上吃饭,可以上前顶礼,不会有人阻止。
隆波向长老请教说:“高僧大德让我观心,我也在观心,但是修行为什么没有进步呢?”隆波是这样跟长老汇报的。
长老瞟了一下隆波的脸,回答说:“说是在观心,但已经没有观到心了。一定要相信我,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是靠自己走过来的,什么方法都比不上念诵。”长老这样回复道。
隆波于是顶礼长老之后,退回来坐下念诵佛陀。但是隆波不习惯只是单纯念诵,只念“佛陀”会觉得憋闷,必须同时配合着呼吸才行。隆波思考说,为什么长老让自己念诵呢?说明自己的禅定不够,然后隆波就用擅长的修定方法——吸气念“佛”、呼气念“陀”,数一;吸气念“佛”、呼气念“陀”,数二……没多久,28个来回吧,心就集中起来。心一集中时,隆波才明白过去这一年心都没有归位,因为禅定不够。只要心一归位,毗钵舍那的杂染立即消失。因此,毗钵舍那杂染源于修习毗钵舍那时的禅定不够或禅定下降导致的。
十二
2021年5月2日
禅定为何下降?有时训练了很久,心才安住,但修毗钵舍那很短的时间,禅定就下降了,因为修习毗钵舍那需要消耗极大的能量,要耗费很多能量。修习毗钵舍那就像是为手机充完电,边看视频、边听声音,又是看电影又是听歌,电量很快就耗完了。没电了怎么办?充电嘛!回来修习原先的业处,重新练习让心安住。心动来动去时,重新及时地知道。一旦心安住起来,力量足够了,就会继续进步,看到所有名色的境界生、住、灭,心只是知者、观者,没有一不留神卷入其中,而只是不断地知道、不断地看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心到了某个阶段会非常厌倦,快乐生起会灭去,痛苦生起会灭去,善和不善生了会灭,宁静生了会灭,散乱生了也会灭……看不到任何恒常不变的现象,根本无法将其当作靠山与归宿,心感觉完全没有靠山与归宿。修行至此,无论观到什么,都只有分崩离散!
持续地观察和体会,心经历这一过程时甚至极度厌离,对一切感到厌倦,这称为“厌离智”(nibbida)。当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任何实质的意义,唯有苦与过患,这称为“过患随观智”(adinava- ñana)。每个人都会经历到它,而后心想要逃离、摆脱。此身非常令人厌倦,此心非常令人厌倦,全是无常、苦、无我。何时才能彻底摆脱呢?心想要摆脱,但是怎么可能摆脱?摆脱不了!去哪里都要带着身体,逃到寺院也得带着无常、苦、无我的身体;到哪里都要带着心,根本无路可逃。
看到苦与过患、感到厌倦,想逃却无处逃。想逃离什么?逃离身、逃离心。怎么可能逃得了?既然走投无路,就咬紧牙关继续努力地观!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感到厌倦就放弃了。因为看到的全是苦与过患!为什么不能像普通人那样享受人生呢?他们可以参加狂欢、聚餐、去酒吧,看起来很快乐……修行到这时只能忍耐,心动摇想要退缩,因为觉得逃回滚滚红尘也不会这么苦,活在世间也未曾苦到这份上。自从修行后,为什么苦到这种程度?感到厌倦、气馁,必须忍耐着去看破,重回世间就等于重回脏兮兮的生活。生命能有改善吗?世人已经够可怜了,找不到任何实质意义!
十三
2021年5月2日
我们要不断地观察,要忍耐!别放弃!这是一道关卡,是路边的风景、是阻碍向前迈进的一大陷阱,令我们沮丧、气馁……别灰心,加油!不断去观、去观……就算回到世间又能怎样?世间同样充满无常、苦、无我。问题并不在于寺院、道场或滚滚红尘,问题在于身是苦、心是苦。无论逃到天涯海角也全都是苦。一旦看到这点,心将逐渐慢慢中立,不断看到境界的生灭、生灭……此时才不抱任何期待地观,不再渴望“何时能摆脱身苦?何时能摆脱心苦?因为已经再清楚不过,是不可能摆脱的!身无论如何都会苦,心无论如何都会苦,忍耐着不断用功,继续训练……
到了某一点,心将会保持中立。保持中立是关键的分水岭。心是因为智慧而保持中立,智慧照见实相,即身体、感受、行蕴甚至心本身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一切都是平等的——苦乐在三法印面前是平等的,好坏在三法印面前是平等的。身体仅仅属于世间的资产,是临时存在的,同样呈现三法印。持续地观察,“三法印”遍及一切时处。一旦照见到此,心将因智慧而保持中立,苦乐、好坏都是平等的,不再想获得这样、讨厌这样,此时抵达非常高阶的毗钵舍那智见,这个“智见”非常重要——名为“行舍智”。
“智见”的意思是智慧,是对所有的造作保持中舍的智慧;身体属于造作;感受属于造作;造作好、坏的心行属于造作;心本身也属于造作,同样都在生生灭灭,因为知者一会儿也会变成思考者。
当照见一切全是平等的,心便不再挣扎。但在尚未照见之前,心就会挣扎不已。只有当一切平等无二,心才会停止挣扎。一旦停止挣扎,心就会集中。一旦不挣扎、不动荡,没有了五盖,心自行进入禅定,然后,圣道与圣果生起——以上就是路线图。
十四
2021年5月2日
修习奢摩他必须小心禅相,别被所知所见的现象蒙蔽双眼。禅坐时无论看到什么,都别被吸引。哪怕忆起前生前世,也别相信。那只是禅相,属于法所缘(心理现象)。这只苍蝇也想靠近来听法,它直接躺在隆波头上听法、挠痒痒。别相信禅相!有人相信那种忆起前生的禅相。隆波听人说忆起自己前世是纳黎萱国王(泰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国王),这样的人有一打(12人)。隆波心想:为什么纳黎萱国王那么多?因为读泰国历史就只知道纳黎萱国王,对吧?纳黎萱国王的御马叫什么?晓得不?不晓得!所以肯定没有人去投身为它,因为连名字都没听过。但号称自己是纳黎萱国王来投生的却是一大片,事实上,只是内心渴望出人头地而已——这属于烦恼杂染。
在“宿命通”里忆起的全是伟人,已经被烦恼杂染骗了。就算是真的纳黎萱国王来投生,那又如何?这一世也不再是纳黎萱国王,沉迷于过去又有什么意义?因此当禅相兴妖作怪时,别相信!任何无法验证、违背因果的现象都先放下,不轻易接受,也不拒绝,听听就好了。谁是谁投生的,那是他的事,我们自己是什么投生的都不知道呢,所以不用过多关注。因为禅相会骗我们,而修习毗钵舍那时,毗钵舍那的杂染也会欺骗我们。
毗钵舍那的杂染有很多类。比如隆波有些弟子就喜欢撰写“法”,唾沫横飞地讲法、教法……黏着于毗钵舍那杂染,证明禅定已经不够!假如禅定增上,散乱就会消失。而那些散乱在法里、在教法里的行者其实并未见法,而只是出现了毗钵舍那的杂染罢了。
十五
2021年5月2日
即使已经见法,也还有“光明障”。比如初果须陀洹晋升到二果斯陀含的过程会再次遭遇毗钵舍那杂染;二果斯陀含圣者提升到三果阿那含的过程还会再次面对毗钵舍那杂染;三果阿那含圣者修行体证阿罗汉的过程中,也有毗钵舍那杂染。
毗钵舍那杂染在整条路上都会不断围追堵截我们,要多加体会。比如心痒痒地想讲、想教,想讲的情况特别多,无论世间还是法上,不停地想解释这个、介绍那个,以上情况好好观察吧!
就是这些使得我们无法真正开发智慧,因为心一直在散乱,有时甚至误以为非常散乱属于“无碍解智”,各种领悟如泉涌。事实上,那只是毗钵舍那杂染。若要圆满无碍解智,必须成为阿罗汉。退而求其次,只是比他人领悟略多而已。比如,同样是初果须沱洹圣者,有些人领悟较多,属于具有少许的无碍解智;有些阿那含圣者的能力非常强,有些较弱,只属于相同心灵水平能力之间的差异。真的抵达极致必须已经完成所有任务,那时在佛教中不再有丝毫疑惑,否则就还会有疑虑。因此,高僧大德见面时会互相切磋:根除疑惑了吗?诸如此类。彼此问候:怎么样?根除了疑惑吗?否则无论你领悟有多少,也仍然心存疑虑。
事实就是这样。毗钵舍那杂染使得我们的心散乱不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