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四念处——从起步阶段直达苦的终结!

2017年8月13日A

修行从体证初果、二果、三果直到四果阿罗汉,全都源于探究身的实相与心的实相。探究身的实相、心的实相——佛陀称之为“修习四念处”或“毗钵舍那的修行”。

精确的词是“毗钵舍那的修行”,“毗钵舍那”由“毗”和“钵舍那”组成,“毗”的意思是“清楚”,“钵舍那”是指“看见”,“毗钵舍那”的意思是“清楚地看见”,即看到身和心的实相而已。至于有觉性地不断觉知身与觉知心,则称之为“四念处”。

佛陀开示道:四念处——以觉性紧随着如其本来的觉知身与心,这是离苦与解脱的唯一路。因此,要想成为阿罗汉,就一定要修习四念处,要想证悟初果,也必须修习四念处。

四念处,就是以觉性不断地觉知身与觉知心。在起步阶段,是觉知到身与心的存在,比如生气生起了,就知道“生气生起了”。在修习四念处的这个阶段是为了让“觉性”生起,因此要不断地紧随着觉知身和心,以便觉性能够生起。一旦生气生起了,觉性就自动生起;一旦贪生起了,觉性也自动生起;一旦迷失生起了,觉性还是自动生起。

修习四念处,即是不断地紧随着去觉知身与心的实相。在初步阶段是训练让觉性生起——有什么发生在身,要觉知。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行、住、坐、卧,觉知自己;左转、右转、动、停,也要觉知自己。而不是身体在活动,心却一直走神。或是当身体之中生起快乐与痛苦,要觉知它;心中生起苦、乐以及不苦不乐时,要觉知它。心中生起善,要觉知;心中生起贪、嗔、痴,也要觉知。无论生起什么,我们能够觉知到,这称之为“有觉性”。

在修习四念处的更高阶段,则不是只停在“有觉性了”而已,同时还要生起智慧去洞见实相:比如,呼气的身体、吸气的身体,不是我;在身体生起的苦、乐感受,不是我,我们无法指挥它;在心中生起的苦、乐、不苦不乐,也不是我,我们也无法掌控它;善与不善不是我,因为我们无法指挥它们;我们也同样掌控不了心——想要让它只是去观照,很快就发现做不到了。

试着看看佛像,只能单纯地看,禁止去思维。观察到了吗?你指挥不了自己的心。噢,够了。让大家去看,是为了观察我们是否能够指挥心只单纯看佛像而不思维?它依然会偷偷跑去想的,不会听从我们的命令。就是这样不断地观察自己。

心会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或是心要去想,我们无法指挥它,也禁止不了它。心是心自己,心不是“我”。如果什么时候看到身不是“我”;苦、乐不是“我”;好、坏不是“我”;作为感知者和觉知者的心,也不是“我”,就会成为初果须陀洹。

初果须陀洹洞见到——“我”不存在——的实相;如果探究身与心的实相,智慧提升至趋于圆满,洞见到“我”不存在,称之为“初级智慧”。中级智慧则是洞见到实相——实际上,这个不是“我”的身体,它本身即是苦,自此,我们将不再执着于身,而成为三果阿那含。最高的智慧则将是洞见到:心本身即是苦。

如果了悟到“心就是苦”,就不会再执着于心,仅只是不执着于心,就再不会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因为心正是我们最为执取、最误认为是“我”的事物。

心不是我,而且心本身即是苦。一旦如是照见,就会成为阿罗汉,心会放下,不再执着于世间任何一样事物。

因此,修行呀,从起步阶段直达苦的终结,其间都无法离开“如实的观身与观心”。所以,从现在就要努力且频繁地觉知身与心。

别想太多,不用去想这个身体是如何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慢慢地感觉与体会身体的实相;慢慢地感觉与体会心的实相。如其本来面目地感觉下去,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心会最终明白实相。

一旦彻见实相,就不再执着,一旦不再执着,心就会放下,并且解脱成为圣者。所以佛陀开示道:因为看见实相,所以厌离;因为厌离,所以才松开执着;因为松开执着,才会解脱;因为解脱了,才知道已经解脱了。

再不会有苦在心中生起,苦仅存在于身。身体依然属于果报,是旧业导致我们得到身体,有身体就要继续承受身苦;但是心已经训练完毕,彻底离苦了。因此,阿罗汉只有身苦,再没有心苦。而凡夫,或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既有身苦也有心苦,身与心的苦依然存在;一旦成为阿罗汉,就只剩下身体方面的苦,而心再也没有苦。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