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4日
01
阿姜巴山:接下来回答问题。
居士1:老师好!我是一名初学者,这几天在修习奢摩他,心散乱之后,有时我会观呼吸,有时我会观心,有时我会念“榴莲”……我发现自己摇摆不定。请老师指点一下,我是需要确定一个所缘呢,还是可以随时更换?
阿姜巴山:选择所缘的原则是:我们所选的那个所缘,使用之后心不觉得苦闷。并不一定要选择我们觉得最快乐、最喜欢的所缘,关键在于:选择那个所缘之后,觉性能够常常生起,迷失了之后能更快地知道。
按照教导,我们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所缘。有些人不喜欢经行,喜欢打坐。他每次打坐,每次都会睡着,而每一次经行,每一次都能醒来,而且常常生起觉性,可是他不喜欢经行,而是喜欢打坐。为什么?因为他很懒。
我们选择所缘的原则是:使用那个所缘后,能够常常生起觉性,迷失了之后能够更快地知道,而且心容易安住,但是有一个条件:使用这个所缘之后,心一定不可以郁闷或苦闷。如果心是郁闷、苦闷的,就不会有禅定。
居士1:老师,我观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有点烦躁,就想换一种。
阿姜巴山:当烦躁生起时,已经有境界给你观了,也就是当下烦躁不安的心。因为烦躁不安,心就会不喜欢,会忐忑不安,会挣扎,要及时知道心不喜欢烦躁不安。我们一旦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不喜欢,或是知道心的挣扎和忐忑不安,烦恼习气就会临时熄灭一刹那,然后我们再继续修行。
每个人的根器或禀性不同,有人念诵的内容短一点会比较好,比如,“芒果、芒果”,而有人念诵很短的内容心会不喜欢,就需要念得长一点。这不是最终答案,但老师想让你尝试一下。你念的内容可以稍长一点点,然后去比较一下,看看心会不会舒服些。可以去试试。
居士1:谢谢老师。
02
居士2:感恩老师,请老师指导我现在的修行。
阿姜巴山:修行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蕴分离得非常自然。但是,当下的你是假的,太一本正经了,看到了吗?感觉到了吗?你的心比真实的状况更加甜蜜。你看嘛,连笑都是假的,拿话筒的时候是这么笑的。
修行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能够时不时地在修习毗钵舍那。别忘了老师要你不断去看的那个,也就是看自己的心一直在那里装修。
居士2:噢,好。
阿姜巴山:这对你来说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根器和禀性不同。如果你能够看到心在营造、装修的状况,你就会看到那些状况不停地在生灭,最后你就会看到——真正的我,并不存在。
居士2:好,谢谢老师!
03
居士3:老师好,我学这个法已经有半年了,自己在练习。请老师看一下我现在修得怎么样。
阿姜巴山:基本可以。大家这么问的时候,老师很难回答。回答的时候说“好”或“不错”,一定要有对比。今天的你跟没有听法之前的你相比,是有进步的。
居士3:对的。
阿姜巴山:所以“对了”,对你而言就是很好。
居士3:我还有一个问题:自己平时在家修行时,一段时间以后就觉得信心不足,没有信心了,这时候应该这么办?
阿姜巴山:事实上,在修行的过程中,每一个修行人都会碰到没有信心的阶段。为什么?因为修行就是进步了退步。退步的时候,心就会非常气馁。
居士3:是的。那有什么对治的方法吗?
阿姜巴山:首先一定要记住一点:可以没有信心,但是禁止放弃。
居士3:好的,谢谢老师!
阿姜巴山: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这样的状况,就是进步了退步,进步了退步。为什么?因为觉性是生了就灭的事物,禅定是生了就灭的事物,所有的一切全都是生了就灭的。法已经现身了,法已经在展现给我们实相看了。但是人们往往拒绝法的现身,拒绝那个平常、普通、自然的状况,希望进步了之后再进步、再进步、再进步,永远不退步——那跟法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哪一天,我们在面对进步和退步的时候能够保持中立,心才会真正明白法。但是,在起步阶段,我们肯定是喜欢进步、讨厌退步的。
那些能够在进步和退步面前保持中立的人,是因为他面对反复的进步与退步,已经撞到头破血流、无路可退了,而不是像大家现在这样,不然的话,我们就会说:去睡觉吧,反正进步也是那样,退步也是那样。
因此,这个领悟现在还不是我们的。我们有职责继续去战斗,退步了心不喜欢,要及时知道。哪一天我们的福报波罗蜜具足了,智慧会自行生起。
04
居士4:老师好!我3月份开始听开示。第一个月因为两个修行方法互相转换,所以时而会发懵,但偶尔也会观得非常清晰,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4月底我去了泰国,听了您的指导,回来之后继续听开示、继续修行。
这一段时间我还是每隔几天就发懵,然后有一天又会观得非常清楚,跟第一个月的状态有点类似,我感觉自己的状态有点螺旋上升的趋势,虽说发懵的那几天还是很懵,但是懵的程度比第一个月减轻了。心在第一个月的时候有很严重的打压,这个月也还有,但我感觉打压的程度也降低了。
请老师看一下我修行的方法和方向是否正确。
阿姜巴山:你的心有进步。当我们的心变了之后,脸就会变,因为老师几乎记不起你的脸,努力地想才记起曾经见过你。修行有进步。
居士4:那就是说我的方法和方向都是对的?
阿姜巴山:以你现在的角度来讲是对的,但是如果继续修行下去,以后的“对”会比现在的“对”更对。
居士4:明白。第二个问题是:老师总在讲,心只有一颗,当造作的心生起来,觉知的心就会灭去。
我以前禅修时出现过两个状态,让我觉得心有很多颗。有一个状态是:感觉有一颗觉知的心在观察那颗造作的心,可能还有一颗心在觉知上面那层心,这让我感觉心是分层的,大约有两三层。
还有一个状态:有一次参加禅修,午休的时候,我感觉有一颗觉知的心看到身体躺下休息,休息的时候它会一层一层地进入睡眠,每一层都有界限,大约进去了三四层,醒来的时候也是按顺序一层一层地出来的。醒来之后,我感觉自己确实是睡着过的,懒洋洋的,但是那颗觉知的心好像一直都在觉知。
所以我想问一下:心究竟是一颗呢,还是很多颗?还是心确实是分层的?
阿姜巴山:心生灭的速度极快。你看到有一颗造作的心,有一颗知道造作的心,还有另外一颗知道在知道造作的心,但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片刻。当一颗心生起、灭掉,后面新生起的一颗心知道前面那一颗心,这颗心灭掉之后,后面一颗心又生起,然后知道前面那颗心。
居士4:明白,就是它变化太快以致于我看不到,实际上是一颗心生起、一颗心灭去,是一颗心。
阿姜巴山:心一次只有一颗,它们生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们误以为它是一个。就像电一样,我们看到灯光一直在那里,但事实上它是生灭的,而且生灭的速度非常快。
你看到睡觉的时候是一层一层入睡的,醒的时候是一层一层醒来的,事实上是它生了就灭、生了就灭,因为生灭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我们误以为它是直接生起来的,或是直接下去的。你已经看对了,心是慢慢醒来的,然后到了某一点,它才开始决定是去听还是去看,我们无法选择,那是心的事,不是我们的事。
居士4:我还有个问题:打坐的时候经常会有妄念生起,通常我们被教导一定要专注,那些没用的妄念,我知道它生起来后,它就会灭去,但有时候生起的妄念是工作、生活中需要处理的事情,我就很想把它从头到尾思考一遍,可是又觉得那是妄念,应该把它切断。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处理?
阿姜巴山:如果工作中还遗留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是无法阻止心不去想的,因为它还没有放下。一旦心跑去想了,我们及时知道,它就会回来觉知,但很快它就又会去想那些它还没有放下的事情,然后我们再一次及时地知道。时间一久,我们就会明白心不是我。心放不下,那怎么办?
居士4:我回去再消化消化。
阿姜巴山:一定要消化!实话实说,跟大家互动时,老师回答的是十分,我们听的人能够领会的只有两分,但是即使只有两分,老师也已经很知足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好好去消化,有些部分我们要好几年才能明白。
居士4: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阿姜巴山:事实上你的修行很好,不用问很多也可以。
居士4:就一个问题。我听到有一段开示讲到:观察的所缘可以是不固定的。我生活中有这种状态:不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所缘,可能在听录音的时候,听着听着,心跑了知道;工作的时候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然后心跑了知道。这样修行是否可以?
阿姜巴山:当修行非常娴熟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就能觉知。这不是固定形式,但是一整天都能修行。这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修行跟生活完全融为一体。
居士4:谢谢老师。
05
居士5:两位老师好!我的情况是这样:几年前我参加了十日禅修,之后也参加过几次其他禅法的密集禅修。我感觉观腹部起伏对我比较适用,在那次十日禅修里,我观察痛点的生灭,也看到了那些生灭,禅坐结束后确实感受到“无我”,然后觉得经文里讲的都是对的,所以不由自主地对佛像大拜,以示感恩。
尽管有这么多法喜,但我在日常生活中却并没有固定模式的禅修,因为我打坐很容易散乱。在生活中,我观腹部起伏比较容易把心拉回来,然后去觉察心的状态,特别是在情绪很强烈的时候,这样做之后心就比较容易安定下来,然后能去处理事情,但我不认为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听了课以后,我感觉是自己没有找到一个临时的、喜欢的家,虽说观腹部起伏让我比较容易把心放在上面,但是我并没那么欢喜。
“榴莲”是我喜欢的,然后我就开始念“榴莲”,但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念“榴莲”没多长时间之后,就冒出来一个我很害怕的形象——老鼠,然后我就没法再念下去了。
然后我就改念“阿弥陀佛”,但又发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心是紧的,是有压制的。我怀疑是因为念的内容太长,于是就念“佛陀”,这样好像稍微好了一点,但还是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
这两天我又恢复到观腹部起伏上。我的问题是:现在观腹部起伏的时候,老鼠也会出现,搞得我很困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这导致我现在观什么都很紧张,都有抗拒。
阿姜巴山:是真的老鼠还是什么?
居士5:有一个意象,有一个形象出来。
阿姜巴山:那是一种禅像,对吗?不是真的?
居士5:不是真的。
阿姜巴山:你来这里之前的训练属于奢摩他。你参加禅修回来之后,一碰到比较强烈的情绪就回来观腹部,那是在做什么?是直接转换目标,从情绪转到腹部上面来,并没有做到如实观。
我们对法有兴趣,就一定要了解到法的实质,要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而不是一开始就去观腹部升降,一开始就去做手部动作,一开始就去经行。
一定要先了解做什么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要那么做?不知道。做了之后会得到什么?也不知道。做对了会是什么情况,做错了会是什么情况?还是不知道。修错了也不知道。
隆波甘恬长老在圆寂前出过一本书,实际上那是他每天写的非常短的信札。他讲到:动中禅的核心不在于14个手部动作,而在于有觉性。很多人太过于注重14个动作,关注的只是它的外壳而已。
我们听了老师三天的法谈,如果真的明白了,就会知道自己修的究竟是奢摩他还是毗钵舍那。
隆波田长老和隆波甘恬长老做手部动作的时候能够觉知,他们修的属于身念处里的正知篇,他们修得非常棒!
心如果没有契入中道,就永远不可能有明白法的那一天。
非常多的人想修行、想变好,然后就努力地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希望自己的法可以日新月异地高速提升。在这方面,老师非常理解,也非常同情。他们听到谁说哪个地方的禅修好,哪个地方的禅法非常殊胜,就会不顾一切地冲过去,但却从来没有回过头来审视自己:那个方法别人修了之后很好,但是它是否符合自己的禀性和根器呢?自己修了之后是否会好呢?
因此,大家一定要非常牢固地掌握核心与实质,要清楚地区分什么是核心,什么是外壳。如果做手部动作正确,其实就是在修习身念处里的正知篇,这是正确的。
居士5:谢谢老师!我体会的是:把心从情绪转移到腹部起伏上面,只是把情绪暂时压制了,可以先去处理问题,它类似于深呼吸几次以后,人就可以冷静下来去处理事情。目前我的问题是:我很难找到一个所缘,因为它总会和老鼠的形象连接起来,我该怎么办呢?
阿姜巴山:如果我们暂时回避一下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去面对和处理那些情况,这是可以的。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所缘,老师已经回答过第一个学员了,就是用那个原则。
居士5:明白了,谢谢!
06
居士6:老师好!参加禅修之后,我感觉身和心可以分离,请老师看一下这是我思维的还是确实分离了。
阿姜巴山:是真的。
居士6:我感受到身心的一切现象都是造作,都是被逼迫的,也都会自动消失,就像空中的鸟飞过去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身和心是自己在运作的,其中没有一个我,请问老师我这是在思维还是确实感受到了?
阿姜巴山:是真的看见,但是还有一点点思维在里面。
居士6:谢谢老师!
阿姜巴山:修行很好,要继续用功。
07
居士7:老师好!我这几天总冒出对老师不恭敬的念头,向老师忏悔。
阿姜巴山:接受你的忏悔。
居士7:我状况比较差,我头晕、头痛、心昏沉有20多年了,现在寻求佛法来治疗自己,获得解脱。我今年的情况比较差,心里的不善法非常严重,很多时候黏在里面出不来,无法摆脱。老师第一天开示戒的时候说:作为人严禁自杀,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阿姜巴山:很好,严禁你自杀。
居士7:我也想老师这次就能够帮助我解脱出来。
阿姜巴山:你的心是有进步、有提升的。你更多地看到那些不善法,这是正确的。每一个人有的全都是烦恼习气。
你去问问别人:“你是常常生起善法,还是常常生起不善法?”绝大部分人都是常常生起烦恼。我们的职责是去及时地知道烦恼,知道心没有保持中立、心不喜欢烦恼。比如,担心生起,担心也属于一种烦恼,它会让我们的心昏沉、灰暗、不舒服。
烦恼的意思就是:会让我们的心郁闷、灰暗的东西。心本身是光明、清凉的,什么时候有烦恼渗透进来了,心就会变得灰暗。
我们没有职责去阻止烦恼习气生起,但有职责及时知道心里有外物侵入进来了。如果心对它们有不喜欢,要及时地知道。烦恼习气也是生灭的事物,跟善法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并不去区分教我们法的老师是一副和善的面孔还是一副凶恶的面孔。
居士7:我平时修行的目的性太强了,非常贪,想要离苦的心很强,然后一想到修行就会感觉胸闷。
阿姜巴山:你是一个很容易郁闷的人,因此,你一定要选择一个让心感到很舒服、很轻松的所缘,而且每次用功的时间不要太长。
居士7:我试了很多种方法,但都没找到合适的。
阿姜巴山:不用找,越找越郁闷。如果你的目标是找一个最适合的、最好的禅修所缘,让自己的修行以最快的速度进步,这样的目标就是错的。想要修行,知道自己想要修行,修行就已经结束了。
居士7:在心黏着痛苦的时候,我发觉自己很软弱,想坚强起来、中立地观,可是心无论怎样都没办法中立,偶尔觉性生起一下,然后心又黏进痛苦里去了。
阿姜巴山:我们不是用这样的方式去战斗的。一颗真正坚强的心是这样的:心被情绪染污了,去知道当下这一刻心被情绪染污了,大胆地去接受“当下就是这样”的事实,以中立的心去接受。伤心知道伤心,愿意接受伤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坚强的人。非常伤心,可是却假装无比坚强,这样的人是非常脆弱的。
居士7:我知道要接受,但很多情况下还是在抗拒,很严重地抗拒。
阿姜巴山:心抗拒,知道它在抗拒,那是心的事,不是我们的事。
居士7:老师刚才讲到:看到别人无戒而自己有戒,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以前经常是这种心态,现在感觉自己最后的一点安慰都没有了。
阿姜巴山:非常自豪于自己所拥有的美德,这很好,但是如果我们做得很好,别人没有做好,我们就因此看不起别人,这个就不好了。
烦恼是环环相扣的。在起步阶段,我们先去及时地知道那些粗重的烦恼,比如非常强烈的嗔心或贪心。接下来,随着觉性的增长,心开始变得越来越细腻,我们就能越来越轻易地看到那些更加微细的烦恼。
烦恼习气来到微细的阶段,观起来就很难了,很多面孔看起来好像是善法。比如,心还很粗糙的时候,我们会去对比:我们自己很好,别人比我们差、比我们糟。随着修行的提升,还是同样的烦恼,可是它变换了面孔:哇!我们的老师和师父们是多么的纯净无染、多么的光明、多么的美啊,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像他们那样好啊!其实这同样是烦恼,属于我慢,还是在和别人做对比。事实上,我、人、众生,根本不存在,只是这些法还不是我们的。
这么说是为了让大家明白:随着心灵水平的提升,我们会有一些相应的领悟;随着心越来越细腻,我们自然会照见越来越细腻的烦恼。
别担心,你比以前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当你的心感到很苦,感到无依无靠的时候,请你忆念三宝。
居士7:我平时的心一直很昏沉,这几天听法的时候也很昏沉。自己想好,但是好不起来。我平时也可以觉察到这个,但还是很难接受。
阿姜巴山:听法的时候,有时候觉得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没有关系,只需要如其本来面目地知道。心有痴,知道心有痴;痴减少了,知道痴减少了;心无痴,知道心无痴。重点不在于心有痴还是无痴,重点在于心是否保持中立。心如果能保持中立,所有的境界就都是平等的。
居士7:我感觉自己觉性生起的频率还是太低。
阿姜巴山:多与少在于跟什么比,如果跟你以前比,现在已经多了很多了。
08
居士8:两位老师吉祥!我在参加法会的前几天接到家里的电话,知道了我的父亲生重病,住进了医院。医生说如果不动手术,我父亲的生命只能维持几个月,不会超过一年,但是他现在的身体很虚弱,动手术的风险很大,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他昨天打电话过来,说他选择过两天做手术。
作为一名佛弟子,我知道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因果报应。如果是我自己面临业障,我可以坦然接受、正确面对,但是我父亲对佛法没有信仰,他受到病痛的折磨,又有那么强烈的求生意愿,作为他的女儿,我只能以他的名义去布施、去放生,以此来帮助他,包括念经,然后把功德回向给他。
但是我感觉自己力量很弱、无能为力,不能真正帮助他解脱,心时常很痛,控制不住眼泪,这些天我时时处在痛苦和焦虑中。
我在当下的困境中应该怎样正念思维?如何正确觉知这种苦痛?我该如何引导不信佛的父亲,让他能够正知正念地面对病痛和死亡,做到身苦心不苦?请老师慈悲开示。
阿姜巴山:治疗病人是医生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去治疗自己的心。
那些从来没有听过法、没有学过法的人,在重病期间,我们想让他做到身苦心不苦,实话实说,做不到。因为现在船已经翻了,这时才去教一个从来没有训练过游泳的人学游泳,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一定要懂得:每一个众生都要随顺自己的业报。每一个人都会随自己的业去接受相应的果报,而且它完全是公平的。至于治疗的结果,完全交给医生。
一个人是生还是死,是由业来决定的。并不是活下来就会很好,不一定。万一活下来了,却要卧床好几年,谁能说它究竟是好还是坏呢?有的人之所以没有死,并不是因为他的善业在维持,恰恰相反,是因为他的恶业在延续他的生命,因为他受的苦还不够,还不能死。死了并不代表不好,谁知道呢?也许他会投生到好的道里。
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业报,业报是每个人真正的靠山和去处。无论是造了善业还是恶业,有一天都一定会接受到相应的果报,它永远都是公平的。
居士8:是的,老师,但我觉得业力是可以转的,对吗?我担心他会到恶道去,所以我应该做点什么来帮助他走得好一点呢?
阿姜巴山:你的意思是死了以后,还是活着的时候?
居士8:我是指他这次投生之前。
阿姜巴山:不仅仅是你,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自己所爱的人。当我们接触到真正的佛教之后,内心知道佛教真的很好,我们就会忍不住希望自己所爱的人也能够信奉佛教,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懂得正确地用心,要知道我们只能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比如,把法谈的音频或视频打开,让他偶尔听一听,或者如果他从来不做布施,我们可以带他去寺庙礼佛、供养僧众。我们来学习,知道了持戒的好处,也可以找合适的机会跟他分享。
教法,最好的方式是非常自然的方式。比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听法,就强迫他坐下来听,但是因为孩子没有快乐,所以他是不可能接受法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法谈机打开,听或不听都随他,如果他真的有相应的福报和波罗蜜,自然会接受。对待父母也一样,我们把法谈打开,听或不听,那是他们的事,我们能做的只是把法谈打开。
老师到这里来教法,如果寄希望于能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让每一个人都见法,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即便在佛陀的时代,也不是每一个见到佛陀的人都会生起信仰心,见到佛陀之后,掉到地狱的也有。因此,如果见到老师之后没有生起任何信仰心,这一点也不奇怪。
居士8:老师,我再问一个问题。我从2013年就开始断断续续地修过观呼吸,每天都会做念经和持咒的固定功课。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自己修行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紧盯呼吸,会打压生起的念头,造作一些境界。我念经的时候总是妄念不断,嘴巴在熟练地念经,心却已经跑到工作或别的事情上了,所以我总觉得自己的修行没有进步,感到很迷茫。
请老师慈悲开示,我怎样才能有觉性地念经持咒?今后修行的重点是什么?我有什么弱点?
阿姜巴山:你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接下来不要再犯那些错误,但是心有一个特征,就是会随顺以往的惯性。你每一次观呼吸都非常胸闷,非常不舒服,或者每一次都有打压,观呼吸就暂时不适合你了。
一定要换一下外壳,因为每一次用这个外壳,每一次你都会契入到以往的错误上去,所以要换新的。
居士8:老师,比如我选了一个所缘,当贪心生起的时候我能够知道,我应该时刻感受到那些感觉吗?走路的时候如何修行呢?怎样才能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阿姜巴山:正常地去发展觉性。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说、做,有觉性,一整天就只有这些。
居士8:好的,感恩老师。
09
居士9:今天我第一次见老师。以前我也学过佛法,但是没学过这个“心法”。佛友给我送来关于这个禅法的带子,我听了很喜欢,就一口气连听了两遍。我从中了解到佛法是用心来体会的,要看到真相才能解决问题,书本上的只是文字。
我以前在家里修行时,也有一些体会。比如,嗔心起来了,我觉知到它,它马上就灭去了;苦起来了,心里知道,看着它,它慢慢就灭去了;念头也是生起就灭去的。但我对此并不满足,因为如果是小问题来了,我可以解决,看到它们生起了就灭去,但如果是大问题来了,心就做不了主,还是随着境界去了……
阿姜巴山:要告诉你的是:你迷失去说话了。先迷失去想,再迷失去说。要觉知自己。这样才会更好看。
居士9:知道了,刚才我的心已经出去了。请教老师,我怎样把心……
阿姜巴山:又迷失了。
居士9:呵呵,又迷失了。这就是我感到不满足的地方,希望巴山老师给我指导:以后我怎样让心归位,走上中道。
阿姜巴山:老师的建议是:你对什么有快乐,只要不破戒,就去做。去礼佛,去念经,去做布施。如果念经之后有快乐,就经常去念经,念经之后有快乐,去知道有快乐。从现在开始,碰到喜欢的事情要知道,碰到不喜欢的事情也要知道,就只是这些。
居士9:谢谢老师。
10
居士10:老师好,我的固定模式是念诵Itipiso,一般早上念108遍。有一次念到60遍左右的时候,突然进入了心自动在念的状态,完了之后心会慌慌的,而且心也是很敏锐的。
阿姜巴山:那就去念,念了之后及时地知道心。念了之后,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迷失去想之后生起了苦,知道,生起了乐,也知道。
居士10:我就是这样训练的。
阿姜巴山:那就继续去用功。
居士10:我去年经历了一桩事,从中看到了苦,半个多钟头后它自动灭去了,后来……
阿姜巴山:现在已经快12点了,每个人都想分享很多自己的体验,但事实上,并不必须说,也不一定要说很多。
居士10:我希望12月份能再见到巴山老师。
阿姜巴山:要去继续念诵,继续用功,这样你就会更进步。
剩下的时间非常少了,还有很多人要互动,所以老师不希望大家讲得太长。如果有时间的话,老师也可以听。
11
居士11:我修行时好像是轻轻松松、舒舒服服的,我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修行还是没有在修行,请老师指点。
阿姜巴山:你的修行同样也对。
居士11:我有一个固定的修行方法,就是早上起来打坐40分钟左右,那期间我在摸索心的功能,它的造作、想等,然后我会做早课,做完早课再看一点书,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去摸索隆波帕默尊者的教法。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在修行,请老师指点。
阿姜巴山:你现在没有上班了,对吗?所以只要你有空,就把法谈打开,常常听。你在家里的时候做家务吗?
居士11:做。
阿姜巴山:你一会儿要洗碗,一会儿要洗衣服,一会儿要扫地,对吗?
居士11:对,还要煮饭、买菜。
阿姜巴山:你做的一切都要用到身体,对吗?身体在做的时候,去觉知,就好像看着别人在做一样。
居士11:做家务期间,我有时候也能看到心,有时候看不到,好像迷失了。
阿姜巴山:修行的时候,不是看到身就是看到心。如果没有看到心,就会看到身。如果既没有看到身,也没有看到心,那就是迷失了。就是这些。
居士11:感恩老师!
阿姜巴山:念Itipiso的同修,别伤心,有什么感觉生起来,要去知道。你没有什么问题,慢慢去练习。
结束了。
有东西要给老师吗,还是什么?
居士:有一位师兄要供养茶壶……
阿姜巴山:那些没有准备礼物的人,别伤心。大家有信仰心,想送老师一些礼物,老师非常随喜。如果没有准备礼物,也并不必须。
佛陀曾经开示到,如果谁想去供养他,就请用修行去供养。要去用功,如果希望用什么来回报老师,就请去用功修行,那些给老师礼物的人也要去修行,并不是不修行。
看到其他朋友做功德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做,也可以得到功德,知道吗?
众居士:随喜功德!
阿姜巴山:心里非常高兴和随喜别人所做的功德,就好比我们虽然没有钱去买“大奔”,可是却有机会乘坐那辆“大奔”。“大奔”的主人就在旁边,我们大家是“大奔”上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