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
心散乱了,就不时地修习宁静,至于能否成功,随它去,只求可以一练!吸「佛」、呼「陀」等等的,就去练习吧!日复一日,自会宁静下来。有人抱怨心无法安宁,可是让他禅修,他又不干,只知抱怨。另一些人到哪里都遭嫌弃,为什么不具备让人喜欢的特质呢?让人喜欢的特质有布施、分享,对人和颜悦色,利益他人,做事善始善终,别人很快就会喜欢你。
能够互惠互助、利益他人,大家自然会喜欢。但必须让人获得正向利益,如果是负向利益就不好了。比如拉选票,给村民一人一千块,那不是布施,而是贿赂。有些人开始就不光明磊落,到中后期还是偷偷摸摸。假如开始就偷偷摸摸,想让他光明磊落,难于登天啊!结果必然还是无法坦荡做人。佛教徒必须干净!我们无法改变他人,那就改变自己,好好训练自己持守戒律并且懂得分享、付出、互助。
在隆波小时候,家长会让养猫、养宠物,那是训练让心柔软。如果那个年代一起床就去玩游戏,追赶着打打杀杀,就会认为那是平常事,然而那可不是好的训练方法。例如,小孩喂小动物,必须注意别让他们虐待动物。假如虐待动物,就必须修理他们,以教育他们明事理。比如,有些人喜欢边走路边虐待动物,那些较真的大人就会故意去踩小孩子的腿,这调皮鬼被踩了腿,大嚷大叫,大人问:「疼不疼?那么你去踩猫,猫也疼啊!」这就是教育他要将心比心。孩子就会柔软下来、懂得慈悲。要慢慢去训练!
大家白当佛教徒了,不懂得将法运用起来。如果懂得运用,生命就会安宁祥和,身边人安宁祥和,家庭也安宁祥和,这份安宁祥和如影随形,去到办公室,同事们也会看到我们和别人的不同。
比如,隆波没有无缘无故教人禅修。隆波蒲尊者要求隆波去弘法,隆波就写文章寄给出版社,不署真名,没注明自己是谁,根本也没想出名,不想有任何回报。因此没有人知道隆波在修行,但他们看到隆波容光焕发、宁静亮堂,就产生兴趣、刨根问底,隆波便耐心解答,直到某天,他们也想要修行了。就是这么训练过来的,最终,隆波有好几个法友。
出家后,隆波也不需要广告,到处宣传说:跟我修行吧!从没那么做过,反而考虑怎样才不至于来太多人。刚出家时,整天有人找,甚至晚上还有。隆波必须设限,否则自己根本没时间修行。因为自己仍然需要修行,就说:仅限白天,晚上不接待来访;接下来,隆波继续压缩:仅限上午,(他们说OK)只在上午来;接下来再压缩:请只在某天来,其余时间不要来。于是,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因为自己仍然需要修行,还有烦恼需要迎战。所以分出时间利益他人,另一部分时间利益自己。就这样修行,最终得以脱险。
慢慢地训练自己!即便现在,隆波依然分配一部分时间独处。每天清晨指导僧人。如果寺庙不对外开放,每天清晨就教导僧人,星期三则更正式一点。如果寺庙对外开放,居士们来了,就要安排时间指导。如果寺庙开放了,还有外面的僧人来,有些僧人下午或傍晚来,我们就要解释,请他们上午来。下午或傍晚,隆波如果再出来,第二天会精力不够,就是这样慢慢调节平衡。
大家待在家也要努力:什么程度刚好?真有必要外出吗?居士是有必要,但多少合适呢?大家要自己权衡。如果什么活动都参加,就别谈修行了;假如对跟自己无关的活动仍有兴趣,非要参加每个活动,就太任性而为了。
我们应该自己权衡怎样能有自己的时间。当隆波还是居士时,像婚礼这样的活动,能回避就回避,除非是相关部门的人,隆波才会参加,其它部门的人结婚,只是出彩礼,而把时间留给自己修行。但是隆波会出席葬礼,因为参加葬礼可以修行。参加葬礼时,心是宁静的,别人也不太会来打扰,可以自修。看到死亡时,把它当成一件平常事:他正展示样品给我们看——躺在棺材里或是摊开手接受洒水,终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这样。
在现实生活中,身为居士要这样学法:有条理,懂自律,自我审视,什么行为增长善法就去做。比如,参加葬礼可以让善法增长,而参加热热闹闹的活动会增长不善法,那就能免则免,完全来者不拒是不行的。有时在宴席上,别人喝酒,我们不得不同桌,他喝酒,我们喝汤,只一味喝汤也说不过去。他一脸惊讶地问:为什么不喝酒呢?隆波就喝汽水,滴二、三滴可乐,颜色接近威士忌,和他们一起喝。他们想碰杯就碰杯,没问题,我们一样可以持戒。他们问为什么不喝酒?隆波就回答不能喝,输(过敏)!输给什么?(泰语「过敏」和「输」是同一个词)他们以为隆波过敏,其实是指输给烦恼就破戒了。这不是说谎,这只是善巧地持戒,不跟人起冲突。作为居士,要懂得明哲保身的技巧。不破戒!持续地训练自己。
听隆波今天的开示,也许会觉得似乎跟修行没关系。但如果你真能做到,就会明白它对修行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