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启程(上)阿姜巴山开示

2017年6月2日

顶礼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家好!大家昨天从外地一路赶来,现在觉得累吗?还可以,是吗?

老师刚了解到这两天的日程安排,觉得过于紧凑了,所以我们商量以后决定:取消明天下午观看视频的环节。吃完饭之后,大家回去睡觉,睡醒了,下午再到这里来见面。

学习法,采用高压与填鸭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一定要让心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而且还要保证有足够的休息。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什么?戒。戒是关于身与口方面的。当身与口被规范到一定程度,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心”的学习了。

大家一定要牢记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心方面的修行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奢摩他的修行,第二类是毗钵舍那的修行。这两类都属于心的工作,但是各自的目标不同,实修方法也不同。

修习奢摩他是为了让心获得宁静与快乐、让心变好,它的方法非常多,只要能让不好的心好起来, 怎么做都行。

比如,散乱的心被归为不善心,因为它没有禅定,我们可以通过念诵让它宁静下来。不断地念诵“佛陀、佛陀”,经由与单一的所缘在一起,烦躁不安的心就会慢慢宁静下来。

又比如,一位还不是特别年迈的比丘看到美女走过,生起了淫欲心,就可以进行白骨观或不净观,让淫欲心慢慢平复下来,然后再去审视美女的不净与不美:比如,观想她的大便;或是去思维——美女的秀发在头上的时候很美,一旦掉落下来就不再美了;美女的指甲很美,可是如果她的指甲掉落下来,我们会把它整天揣在怀里吗?就是这样不断思维和审视我们所认为的“美女”,最后就会慢慢看到实相:她并没有什么美的地方。于是,淫欲心就会渐渐淡薄下来。

或者,如果贪心重,心始终动荡不安,佛陀就会引导这类人去忆念死亡。设想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贪欲或许就不那么强了。又或是嗔心型的人,看到什么都觉得不顺眼、看到什么都很生气,佛陀就会引导这类人去做慈悲观,从大家都是生死轮回苦海里的朋友的角度去看待别人。我们喜欢快乐,讨厌痛苦,别人也是这样的——我们所恨、所不喜欢的人也是这样的。经常这样思维和引导自己,心里的慈悲就会渐增,容易生气的心就会慢慢转好。或者在情绪非常低落和悲伤时,我们可以到类似这里的寺庙,到观音阁顶礼观音菩萨,看到观音菩萨美妙而庄严的面容,低迷的心就会慢慢舒坦起来。

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去做些什么,让不好的心变好。因此,其实修方法是不可胜数的。

其他宗教里同样也有奢摩他的修行。比如,穆斯林教徒每天会进行5次祷告,祷告的时候忆念到真主,他们的心就会非常舒服和清凉。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是“天随念”,也就是忆念天神。又或是基督教徒,他们每个礼拜天都会去教堂做礼拜,一起唱赞歌,歌颂天主。当他们歌颂天主时,心会变得非常清凉。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修习奢摩他。

因此,奢摩他的核心是:做些什么,让不好的心好起来,让不善心变成善心。能够修习奢摩他,心就可以不时地休息一下;一旦休息好了,心就会有力量进行下一步的修行,也可以用于处理世间事务。对于修行者来说,如果修习某个方法之后,心有了力量,那么这是值得去做的。

有一种奢摩他的修行,仅存在于佛教之中,可以让一个人把心准备好,以便修习毗钵舍那。

让心获得休息的奢摩他的修行方法是:带领心轻松自在地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我们想让心休息的时候,就选择一个心喜欢的所缘,然后用快乐而自在的心去轻松地觉知那个所缘,其中没有任何强迫心宁静的成分。

选择所缘的一个条件是:它不会鼓动我们的烦恼习气。如果对佛教有很强的信仰,就可以选择念诵“佛陀、佛陀”;如果不喜欢念诵“佛陀”,也可以念僧;如果不喜欢念诵佛、法、僧,选择不会鼓动我们烦恼习气的任何内容都可以。如果你喜欢吃苹果,每次想到苹果都有快乐,那么就可以念诵“苹果、苹果”——真的,不是在开玩笑。重点不在于内容必须是什么,而在于所选的内容是心喜欢的,同时也不会鼓动烦恼习气。

在泰国,有一次,有人拿红毛丹去供养一位师父。有个小孩想吃,师父也知道,于是就对小孩说:“等一下给你吃,在吃之前,你要先为师父做点事。”然后师父让他念“红毛丹”。小孩并没有想什么——没有想让心宁静下来,他只是不断地念下去,越念越快乐,最后心进入了禅定。他从禅定退出后,睁眼一看,天已经黑了,一座坐了几小时。这是真实发生的事例。

为什么小孩修行起来很容易,而我们修行却很难呢?因为他不贪。而我们一开始念经,就希望心快点宁静下来,就开始打压自己的心,觉知所缘的心并不舒服,不像那个小孩,他在念诵“红毛丹”的时候没有想任何东西,念诵的时候非常快乐——被觉知的所缘能让心感到快乐,心就会有快乐。

无法修习禅定的人有没有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还没来得及打坐和经行,我们就已经开始打压心了。被打压的心是苦闷的、没有快乐的。假设这个(老师示范)是我们为心选择的所缘,是心喜欢且不会鼓动烦恼习气的所缘,去觉知所缘的心也很放松、很舒服,并没有想到必须宁静,而只是不断觉知它。一段时间之后,心就会跑去想——这是它的天性,我们不作任何评判,只是带领心轻松自在地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

“因”如果是正确的,“果”就会正确。此处的“因”就是:以轻松自在的心去觉知让心感到快乐的所缘,持续地跟所缘在一起,轻轻松松地跟所缘在一起,而且这个所缘不会鼓动我们的烦恼习气——核心原则只有这个。

我们选择的念诵内容不一定要跟佛教有关,然而,去念我们厌恶的人的名字可以吗?不可以,越念嗔心越强。如果自己的先生有了外遇,可以去念那个外遇的名字吗?不可以。但如果我们想到自己的老师,内心感到温暖、快乐,可以念他们的名字吗?明白其中的核心了吗?

核心是非常简单、非常简短的,但我们往往不太能够做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习惯了在修行的时候去打压自己的心。

非常多的修行人喜欢以不平常的、被打压的、紧绷的心来修行。习惯于在修行的时候打压自己,这让我们修习禅定的效果很差,而且这也是修习禅定的严重障碍。100人之中至少有99人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希望心能够立即变好、立即宁静。想让它宁静,怎么办?就去压制它、打压它!

要娴熟地修习奢摩他是需要花时间的。我们可以慢慢练习,有些日子心会宁静,有些日子心不宁静,都没关系。日积月累便会逐渐娴熟。娴熟之后,只要一想到宁静,心就会即刻宁静下来。为什么有人可以做到呢?是因为他就是一路这样训练过来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还有另一种奢摩他,为了让心准备好去开发智慧的奢摩他。这类奢摩他的修行方法非常简单,也可以采用念诵,一旦心离开了念诵内容,就及时知道“心离开了”。

也许我们可以使用与修习宁静型的奢摩他一样的所缘来进行。首先,带领心来到所缘上,一旦心跑掉了,带领它回来;心再次跑掉,再次带它回来——这是第一类禅定,为了让心得到休息。修习第二种禅定的方法是:使用同样的所缘,一旦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它跑去想了、忘记所缘了。因此,两者使用的所缘可以是相同的。

第一种禅定与第二种禅定不同,前者不关注其他事物,只关注所缘;后者关注的不是所缘,而是心,重点在于心忘了正在修习的所缘或迷失去想了。比如就这样念诵,一旦心迷失去想了,我们及时知道,之后再回来念诵。那些看不到心“迷失去想”的人,可以观察“心忘了正在修习的所缘”这一情形。比如念诵“佛陀、佛陀”,很快地,心就会去想其他事情,我们就及时地知道它忘了佛号了,然后再开始念诵。看到“心忘记所缘”的频率越高越好。

假如能够修习两种禅定,就都去修习;如果无法同时修习两种禅定,但又希望此生能够见法证果,就至少要能够修习第二种禅定。

在第二种禅定里,对心而言,所缘只是一个“家”。在我们无事可做的时候,就让心待在家里;当有事要做了,就离开家,办完事又再回来。家跟监狱是不同的。如果是监狱,就得努力让心待在里面,强迫它、不让它到别处去。因此,在念诵的时候,一定要正确地看待所缘。

以念诵来修习第二种禅定时,如果没有强迫也没有打压,心很快就会忘了所缘:一会儿去想孩子,一会儿去想工作,一会儿去想其他各种事情……我们对此不作评判,为什么?因为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会去想。在散乱的时候,我们以为心想了很多事,但事实上,心每次只想一件事,只是它变化的速度极快。心的自然特征就是:一次只能知道一个所缘。

(未完待续)

Loading